2003年我在南京读书,作为校电台的一员,当班的时候会放一些齐秦,小红莓,通常都是在晚饭前后。
一次,我问师姐,你觉得有多少人在听。她说,我们这是小众传媒,自己开心就好。
南京的电台很发达,公共交通,超市卖场很多都能听到节目。熄灯以后躺着床上听张艺的《都市夜归人》或者成杰思的《男生宿舍》,还有张震的《鬼故事》。
工作以后,听过一段时间的Easy Morning 飞鱼秀。再后来,有了智能机,调频广波就再也没追过。
有一次半夜打车回家,从广播里悠悠传来《鲁冰花》,头搁在车窗上,跟着感动了好久好久
我知道
半夜的星星会唱歌
想家的夜晚
它就这样和我一唱一和
我知道
午后的清风会唱歌
童年的蝉声
它就这样和风一唱一和
。。。。。。
怀旧过后,分析一下调频广告式微的原因,简而言之,听众们都去哪儿了?
谁是听众?
1. 学生
2. 老人
3. 上班族
4. 公众交通司机
5. 私家车主
听众的听广播时间分配到哪里?
1. 看视频
2. 玩游戏
3. 看电子书
4. 刷微博、微信
5. 逛淘宝、美丽说、蘑菇街
6. 打车软件
7. 电话/语音 聊天
调频的设备少了
1. 智能设备不在支持调频接受功能
2. 公共交通都安装了移动视频设备
3. 极少人购买/携带收音机设备
如果只是看做一种内容的分发方式,内容的劣势又很明显:
1. 时效性: 路况,天气,财经,都是当天当时的有效,没有会听的必要
2. 有效性:一个小时的节目,有效内容太少;扯家常,观众热线提问,放音乐就这几招
3. 可读性:与看文字和视频内容不同的事,音频内容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区分难度高
4. 广告:低质量、强插入。基本都是车,车险,保健品,性病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
如今,还有哪些人在哪个时间哪个场景之下听广播?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想想。
会有这么一段,是因为一个叫阿基米德的App,号称汇聚了7000档的广播节目,随时听随时互动;并且声称符合“强场景、窄群体、聚服务”的特点。细思:
1. 强场景: 还剩多少场景?
2. 窄群体:还剩哪些群体?
3. 聚服务:互动能超过微信微博?
于是,我下载了阿基米德,听了自己曾喜欢的,热门推荐的,然后浏览一下观众的互动内容。算作体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