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修景的《鱼快不快乐不重要》,——暂且原谅我的后知后觉,毕竟几万年不上简述,四个月前的文章并不算久远——我想起我学《子非鱼》的时候,语文老师也问了一样的问题:你觉得庄子赢了,还是惠施赢了。
那个老师,给我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是神经病,但是我的回答我还记得很清楚:庄子赢了,(为什么?)他赢在心境。我记得当时老师似乎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她心里有答案,并且成功地把话题引到“惠施为什么赢了”上。
不记得我什么时候开始憧憬道教的了,但学《子非鱼》的时候,我是先入为主的。庄子是四大真人之一,南华真人,我当然认为祖师爷说得对。当时的我坐在教室里,听着她的厥词,我中二地觉得我的心境也赢了。我现在也觉得我赢了,至少我最后高考语文考得不错。
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名家最著名的就是“白马非马”了,不过“白马非马”是个语义谬误,我也没什么兴趣说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倒是和道家有点渊源,名家的著作十不存一,一部分借助其他学派的书籍保留下来,“历物十事”就是记载于《庄子·天下》。我曾在图书馆看到一本用数理知识解释“历物十事”的,但是似乎作者古文功底不够,对“历物十事”的解释,和我翻的另外几本析译有出入。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可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另外,《庄子·天下》也记载了“辩者二十一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辗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圉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是的,“一尺之棰”是名家观点,不是道家观点,很多人都把功劳扔给了庄子,却懒得翻一翻书。
瞎记点东西,有时间要好好说一说我对着三十一个问题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