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背后的人和情
两段简单对话
第一段:妮,你回来了!
这是一个队里多年没有见过我的年长的人(但从年龄看,其实我家辈分在庄里很高,他应该叫我姑姑吧!)的大约六十左右的人这次暑假见我说的第一句话,简单、自然、随意又走心!
我们不属于本家,因为我一直读书,几乎常年累年不在家,即便寒暑假在家也几乎不出门。自去年家里发生一些事情,所有人都回来,整个村里人都必须聚集,所以好多人我才又见了,好多人也才知道我家还有个我爸妈经常说得“三妮”。好多人都老了许多,我也大了好多,但是我发现:亲切的、直率的还是如此,说话刻薄的、闲言碎语的、不会真为你好的还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感慨真能体会“很多人可能接触一辈子也不会走近”“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些话都是久经考验,再正确不过了。
前几天,放假回来,我基本街坊邻居见人都打招呼,基本很多说不几句话,依然关心的是“你在哪哪上班?”“一个月多少工资”“放假多久”“咱这工资多高”等等,其实这些问题我听着很烦,也可能觉得工作状态一直没啥进步,所以提起这就本能不想多讲。
但唯独那句“妮,你回来了”,听着让我走了心,思绪万千,悲喜交加,往事历历。
我知道这句话里更多的不再是关注我的外在,而是关注了我的内心情感以及对我父母心情的的一种关切、安慰、盼望、无奈、理解等在里面,是发自真诚的心里话,而我们确实平时没啥交集也不是一家子的亲戚。
真的,我发现有时候,最亲的人对你最好最亲,比如父母;最理解你的人也会对你最好,让你觉得靠谱;最熟悉的真诚的陌生人有时候也会让你泪流满面,心里暖暖的,这个大叔就是。而让你最觉得冷的最可能不希望你好的可能就是那些跟你看似很亲却又很假的那些人。
第二段: 医院门口
一大早,带着老妈经过医院门口,人那会有点多,要求戴口罩才能进,有的只是戴口罩的功夫或者有的迷瞪速度慢就一下子不流通了。这时候,
有个人说:进医院就进去,不进往前走,堵门口干啥。(这人不进医院,是个男声,听到这话,我觉得说得有道理,心里还默默为他点赞)
他这一说,加上医院门卫的督促、疏导,人流迅速朝着自己进的方向分散开来,小小的拥堵一会儿就没了。这时候,貌似那声音又飘过来说“去医院,该死也是死,该活也是活。”声音不大不小,说得潇洒随意、轻描淡写的。
听了这话,我当时第一反应“这人怎么这样说话,谁愿意来医院,谁每个生老病死!”,医院门卫的回应更有意思“你早晚也得来我们这”。上午的事,到此刻,我心想,从这个说话人角度看,他或许本身态度乐观,也可能经历过生死所以看得开、看得透。但如果没经历过,不知道还是否会如此潇洒;但从听者的角度,估计十个有九个会觉得这人没素质,不够善良,对生命没有敬畏感、悲悯心,太冷漠;从门卫角度看,这是我们的职业,爱自己的单位,来医院的本来高兴事不多,对人要尽可能友善,自然也希望范围内友善,不要有麻烦事出现,是自己的职责和良心所在吧!
总之,我觉得说话如果不考虑对象、场合真可以随便说,但是你留下了什么形象以及自己将来自己是否要给自己的“不积口德”买单也要有个心理准备,不要只顾眼前、只顾自己爽,到时候反而自我精神折磨。
即便讨厌,可以保持沉默!
任何时候,话语背后能看见的都是人和情,所以记得看说话对象、说话场合、说话语气等。
20210708周四下午14: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