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古人还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可是,古人也说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时候出于好心帮忙,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感激。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老人摔倒流血,女子帮忙前先录制视频证明不是自己撞了老人再扶老人起来,老人还说自己是某个大学的老师,麻烦女子帮忙他站起来,不会讹她的。女子没有第一时间扶起老人并送往医院救治,或许也是不想惹祸上身。
有一年的新闻也是女孩好心把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结果老人的家属赶到医院后不仅没有感激女孩,反而冤枉女孩是肇事者,不管女孩怎么解释家属都不相信,还要求女孩赔偿。原本以为老人醒了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老人醒了也说是女孩撞了他,最后女孩负责了老人的治疗费用,还赔偿了一笔钱。当记者采访到女孩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愿意帮忙吗?女孩心灰意冷的回答说:再也不会帮忙了。
从小到大,不管是老师还是家人给我灌输的思想都是助人为乐,尤其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一帮别人也没关系,说不定自己哪天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一直谨记这些教诲。可是有些经历也让我对这些教诲产生了犹豫。
记得有一次做兼职是卖鞋子,当时的培训内容有提到:如果遇到有特殊情况的人需要帮忙穿鞋(比如孕妇),我们就帮帮,不要干站着看。有一天我在工作中真的遇到了一位准妈妈来买鞋子,还是一个人,她说试穿一下,因为她穿鞋不方便我就蹲下去帮她,试了几双鞋之后她买了其中一双。只是她走了之后我同事就开始说风凉话,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你为了销量,真下贱”。我当时接收到这句话的信息很懵,问她我怎么就下贱了,她说你虽然是服务员,但也不至于服务别人穿鞋子吧。
前几天和男朋友出去吃饭,一位阿姨准备付款却怎么也弄不对,我看她弄了几次都没弄对,好心上去帮忙,指导阿姨怎么做,可是我没想到阿姨不领情,她对我很戒备,我帮她点手机她用手把我挡开,连续挡了几次,我男朋友就上来把我拉回去吃饭,他当时还生气的说了一句人家不要你帮你就别帮,也不是什么人都值得帮的。等我不帮她了,她自己又弄不对,跑来问我怎么弄,我男朋友就拒绝了,让她自己问老板或者别人,不要打扰我们吃饭。其实我帮她的初衷很简单,我自己父母也上年龄了,当他们出门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希望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帮他们。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记得有一次是我们家的邻居,当时邻居和自己的丈夫闹了矛盾后离家出走了,但是她离开后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家没人照顾,就联系我嫂子帮忙去她们家里看看,结果她的丈夫不领情,跑到我们家大闹,让我嫂子少管闲事,不然拿刀砍死我们全家(邻居的丈夫之前因为伤人坐过牢)。当时嫂子被吓哭了,她担心她的好心帮忙给家里人带来伤害。后来邻居知道了事情经过赶紧跑来给我嫂子道歉,可是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无法挽回。从那以后邻居也不好意思叫我们帮忙了。
关于借钱,也是我们比较敏感的话题。老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急用钱的时候。记得大一那年在广东生病需要做手术,钱不够,问当时带我的师傅借点钱,她说她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才发工资。怎么会没钱,只是不愿意罢了。
有时候别人找到自己借钱,不借,又不好意思拒绝,借了,俗话说:借钱的时候你是大爷,还钱的时候别人就是大爷了,有的人借完钱之后长期不还也打声招呼,有些过分的,在别人要钱的时候不仅不还,还把别人联系方式拉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借钱给别人了。
2014年《扶不扶》小品引起人们的热议,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识。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做好事还反被讹钱,宁愿被骂也不想伸出援助之手。
扶不扶,帮不帮,借不借,不是道德标准。人之初,性本善。扶,帮,借,是别人的善良,不扶,不帮,不借,或许另有隐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