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临时起兴,本来结合一下《巨匠与杰作》来谈谈我对《傲慢与偏见》的看法的(其实也就是一篇读后感)。后来从晚上8点坐到晚上9点。提起笔大约写了300多字,便发现自己再也写不下去了。虽然对书中很多人物,如伊丽莎白、吉英以及她们的姐妹们还有男主达西以及男二彬格莱有诸多看法,可是当把这一切诉诸笔端的时候,却发现文字是那么地苍白无力。心中情感很丰富很饱满,但奈何实在是不知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索性就移开自己正在编辑的作文,点开了学校的电子图书馆资源,念念不忘昨天没憋出来的主持稿,本想看看图书馆里有没有什么相关的文献或者资料可以参考,后来发现甚是寥落,心中略感失望。也罢,作文不编辑了吧,主持稿也不找了。索性拿起电脑包,回宿舍,中间顺道再走走吧。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略微的风在吹着,路上很安静,基本上都只留下了可供行人看着走路的灯光。唯一稍微比较敞亮的地方是中区饭堂一楼。那里虽已到了十点,但却仍有一部分人坐着,在谈论一些东西。走在路上,我在想着今日在图书馆的表现,脑中闪过一个疑惑。为什么明明对那些书籍有很多感想,可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呢?其实,一般来说,要解释一种现象,尤其是文思阻塞这种,有很多种理论、观点和学说。但我宁愿接受这一种解释。那便是在编辑部看稿件大约看了一年,多多少少已经掌握了一些审稿技巧和审稿能力,当素质训练员也已经当了一年,似乎对怎样的文章更讨师姐喜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就是说,我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我有点懂得怎样的文章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怎样的文章更容易让人称好,怎样的文章更容易取得更高的分数。
于是乎,本可以用较少笔墨就可论述清楚的,我偏偏要来一个拓展和深入挖掘(因为这样才有深度和内涵)。本可以铺排直叙,我偏偏追求曲折回环,错落有致(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本可以直叙胸臆,我偏偏要借景抒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一切都把文章写作复杂化了。
同时,就以这次的《傲慢与偏见》为例,因为这本书是大一第一学期看的,基本的情节已经不能全部记清了,很多细节,印象已经模糊,最初的阅读体验已经基本淡忘。可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和困惑感确是仍然还在的。比如吉英和伊丽莎白,谁的性格才更好?吉英温柔美貌、平和善良。伊丽莎白有智慧、勇气、兴致和判断力,同时非常美丽。伊丽莎白对达西“带有偏见”,达西“太过傲慢”。如果没有后面的相遇和达西为她们家做的一切,误会的解除,她跟达西是否就会因此错过?彬格莱和吉英都互相爱慕对方,双方都很有教养,同时彬格莱家境较好。但吉英是个矜持的人,她喜欢彬格莱,可是往往十分的爱,她可能只表现出了七分。因为她太有教养,学会了克制,所以不能让不熟悉的人感受到她对彬格莱的爱意,以致最后彬格莱在达西和他姐妹们的唆使下,他就怀疑吉英是否真的爱他。然后离开了尼塞费尔德花园,让不明情况的吉英伤心难过,困惑不已。他们明明是相当匹配登对的一对,彼此也喜欢对方,却差点因此错过。
小说中还塑造了很多人物,如班纳特先生、班纳特夫人、伊丽莎白的舅舅舅妈,以及科林斯、威科汉姆、卡洛蒂、丽迪雅、玛丽、吉蒂以及彬格莱姐妹、乔治安娜、凯瑟琳夫人等等。事实上,对于此书的这些人物我都是有看法的。但我觉得不如几个主角对我的影响和引发的思考来得大些,所以在这里便不一一赘述了。我目前暂时接受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读书报告,对于一本书,看完之后,一些书本上的重要知识和细节是无论如何你都应该知道甚至记住的,否则这本书便像没读一样。可是,更重要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本书真正对于我目前的生活的启迪和价值,我是否有所需。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了不朽的篇章。我们要汲取最正统最纯粹最省力(或许)的文学滋养,阅读名著着实不失为一种好的渠道。但如果只是为阅读而阅读,而不带有一定的阅读目的,读了又有何用?阅读最重要的是要有收获。我这样说并不是以一种功利的态度去审视阅读,而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同样我们的阅读也有目的性。无论你是以功利的目的还是以非功利的目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我那天写不出来那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我太重视技巧而忽略了我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把文章写作复杂化了。一开始我的标题是“结合《巨匠与杰作》谈《傲慢与偏见》”,本想把自己的《傲慢与偏见》那本书里的基本上自己对所有人物的看法(虽然主要是立足于伊丽莎白、吉英、达西和彬格莱)都谈一遍的,然后再把我在《巨匠与杰作》里一些我认为对自己有启发意义的东西加进来。之后在电脑上用WPS编辑修改,之后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回炉重造和参考资料。不断的折腾到最后不仅没有把自己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反而自己猛然间还会惊觉,天啊,我这样真的是在写作吗?我这分明就是改作啊。改着改着连自己最初想表达的意思都没表达出来,那这篇文章对我还有何意义?
当然,我也并不反对对作文进行修改,进行一些技巧上的打磨和改造,因为很多新的想法,新的句子,就是在不断的编辑和修改中才产生的。可是凡事必须有个度,不能舍本逐末。如果写作编辑修改的结果是让你弄到最后连你最开始最想要说清楚的话,都没有说清楚,说明白。那这文章对受众来说可能是有收获,可能也会拿到高分。那对于作者你自己呢?价值、共鸣和情感的抒发作用是不是就大大削弱了?文章的生产者是作者,如果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没有真正投入最真实的感情,连自己都没有打动,又岂能真正打动读者?读者即使对你的文章有共鸣,分数即使也取得了高分。但终究也只是浮光掠影,不会具有更长久更深远的作品价值。以后,在我平常的写作中,我会逐渐纠正这个偏向,不断寻求更真实的表达,更真诚的看法。回到写作本身的第一条抒发作者情绪,然后逐渐才是过渡到写作学上的情感和情怀。而不会在文章还没说清楚自己看法的时候就进行过多的修改和编辑。愿与此文与广大写作爱好者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