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讲课流畅、简洁、幽默有如神助,好像正是自己,又不是自己。这时有另外一个常常干枯的自己,远远地含笑,欣赏着这个自己:恰到好处的俏皮,接应上帝的话茬;深入浅出更进一步,接引得诙谐又通透——自己好像突然接了电,闪着光!像小说《斯通纳》里,有时渐入佳境的男主角。
下午的课,去5班时,已经是他们下午第二节课,铃响完,眼保健操音乐完,我才进去,上帝趴倒在桌子上。一进去,就有上帝提醒我:5分钟。
呆愣。马上明白,上节是体育课,学期初,民意要求增加5分钟为课间休息。同意。上周也是如此。
在6班,课也觉得行云流水,但是整节课的结构是“观点——举例——实践”。
观点:修辞立其诚——举例:作业本、作文讲评——实践:修改作业本、作文。
5班就改为:举例——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推导出观点——学生实践。
两个班的举例,都是以学生作业本、作文本为例,举例的方式,在这两节课,跟从前有所不同。请大家公推一位班里最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这就是一种强化的导向,还可以是别的,比如笑声最有感染力,跟后面的活动可以有关,也可以无关),上来抽2本作业本或者作文本。
让学生随机抽取样本,告诉学生,不可以为主观先证而挑选作业本(证据),选择性运用证据,我随后要由此发表的观点(即使是真理),这个论证过程,也会无意义。
抽出作业本后,主动报出了作业本上的名字。我的要求是:盲抽两本作业本。
并没有报出名字的要求,这一关乎听的意识。二存在越界。在这种公共场合,作业本主人有2个选择:让大家知道作业本是我的;不声不响。
放回去,重新抽取。
另外,只抽取两本,太少,不具有说服力。我补充说:“因为我改过大家的作业,知道这是普遍现象,我认为这次随意抽取,可以证明样本的典型性。所以,今天可以这样抽取样本。”
在5班,我把两个作业本的回答,以匿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比6班只是口头念显得高效。
所用习题,是对一则文言短文(子墨子怒责耕柱子)提炼自己获得的启示(为表述简洁,部分题目要求省略)。
某班抽取的两份答案如下:
答案A:对责骂不能一味反抗、拒绝,我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答案B:老师对我的责骂、教诲,是因为我能承担更多,更有能力,值得鞭策。我要将其化为激励,更加奋发学习。
定下分值,打分给理由,以前拿教材课文来练,这次用同学的习题答案来练。玩多了,驾轻就熟。
学生的直觉判断,很清楚。答案A胜过B。我稍微“挑拨”一下:以我这个参加过多次中考改卷的人来估计,二者得分差距会有4-5分(这类题中考一般4-8分,以满分8分来看)。
很快,上帝有明确的共识:答案B很违心,不合实际。
6班盲抽的作业本答案都属于B类。6班的上帝在陈述打分理由时,也用了“接受”这个词语。
为了明确“接受”这个词的意思。
我在六班进行了必(mai)要(nong)的双语教学——
receive——喔。呵呵。
accept——接受
(recieve,板书错了,不该听某上帝的纠正,英语还是too poor)
在5班,因为有2种答案互相形成了对照。所以,双(xian)语(bai)教学就不用了。
直接进入下一步,直接修改B。
两个班级,大道理先不讲,以前太爱讲,这次,坚决不讲。
修改后的B答案:(有时)老师对我的责骂、教诲,(也许)是因为我能承担更多,更有能力,值得鞭策。我要将其(合理的批评)化为激励,更加奋发学习。
安利开始——
看修改后的答案B,“有时”、“也许”这一类的模糊用词,一加上,做题时揣摩“圣意”(参考答案)而造成的分裂感,就可能愈合了。
有时,这样的模糊用词,恰恰是科学求真精神的体现。
用词要严谨!不要以为只是理科学习上的要求。所有学科,平时的表达,无论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用词严谨。
这个作文本习题举例后,再推出整节课的观点“修辞立其诚”,我觉得显得顺畅,虽然在6班是先提出这句话,请上帝来讲TA对这句话的理解,再举习题的例子,虽然觉得课堂效果也不错,但是这样做,有点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意味。
再举例作文,来深化这个观点“修辞立其诚”——说话、写文章要真诚。
请前面被抽到作文本的同学(我抄他们的答案到黑板上时,我是知道本子主人的,但是我可以不动声色地报出抽签者学号,不表明这两次抽签者之间的关联),请TA明抽一本作文本。
念抽出的作文本。
听完后,有人鼓掌。
我乘机强调:鼓掌立其诚。
不鼓掌,或者鼓掌,都可以,分别给出你这样做的理由。
于是,重新表态。
再说出理由。这时,可能会被人问“立其诚”:你是这样想的吗?你真这样想吗?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样的问题,是好问题。要多问自己——你真这样想吗?真的是这样的吗?
上午我也忍不住写下这样的问题,在类似A答案的作业本上(对事不对人)。那时,是一种浓浓的“教了三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无力感。
做文科习题时产生的人格分裂,得治,能治(2016.4.1)图.jpg而现在,通过这节课,当时我写下那两个问题时的细思恐极,缓解了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