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在做晚饭,贝壳走进厨房,强烈要求帮忙。所有切菜的活儿都已经结束了,在做完了她认为毫无难度系数的摆碗筷后,姥爷“大胆”发出邀请:“贝壳我需要你帮我一起拉条子。”
啊!这也太高难度了吧!我立刻提出质疑。
贝壳当然高兴啊,玩面啊最爱。行,那就让她糟蹋两根吧,我可不看好。
没想到!大家看图感受一下--
虽然还是会拉断,但是这真的是难度系数极高的工种了,基本上算是西北人的绝活了。她学着姥爷的样子,还真的像模像样的能拉的很长很细,真是让我大吃一惊!看得妹妹也不停的比划着学姐姐。
我又感叹了一把。最近这方面的感触特别多。
平时家里有小时工,孩子的衣服都是她手洗。过年回家,我每天洗两个孩子的衣服觉得不堪重负,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来,为什么不让贝壳自己学习洗内裤和袜子呢?
其实早就有此计划,一直没有实施。
我一提议,她就欣然同意了。孩子果然爱干家务活,不爱干活的只有大人,还有被大人影响的孩子。
从那天起,贝壳主动负责洗自己内裤,有时候还要特意提醒我一下。回来之后,我也交待阿姨把贝壳的内裤留出来让她自己洗。
昨晚洗澡的时候已经不早了,我试探性的问她,你把昨天和今天换下来的内裤一起洗了吧。她二话没说同意了。洗完自己就认真洗内裤,然后让我检查是否漂洗干净。
除夕夜,全家人分工包饺子,为了让贝壳也参与进来,更多的是为了让她不要无所事事,我给她找了个活--负责从厨房到餐厅运送饺子皮。
本来我只是抱着打发她的时间的想法,但是贝壳非常认真的在完成这项工作,而且获得了很多的成就感,从此就爱上了做饭--准确的说是帮厨。
她每天都进厨房要求帮忙。于是我们就把一些她能干的活留给她,比如帮忙切葱,洗百合,蒸百合,还有今天的拉条子。
每次都很骄傲,成就感满满。跟妹妹说,“你的百合是姐姐蒸的!”
于是我想起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如果不是因为我没有帮手,忙不过来,我可能还是想不起来让贝壳开始学习洗衣服。跟一位朋友聊,她白天上班,下班接了孩子回家做饭,并没有人帮忙。儿子才刚四岁,已经可以自己热牛奶,炒米饭。。听起来佩服不已。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家长不放手。
让孩子干家务活有多重要呢?
贝壳之前的主班老师在一对一家长会时候说,建议让贝壳在家扫地,因为这是一个培养肢体协调性的活动。
年前跟现在的主班开家长会,老师建议孩子自己学习管理物品,又提到帮忙做家务。因为上了小学老师不会再事无巨细的操心孩子。
在《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里,卓立校长将做家务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让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务有四点原因:
1.这是孩子确认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的重要方式;
2.家务劳动是孩子认识“责任,权利与义务”的最简单形式;
3.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身体、行为、认知等各项能力的综合锻炼;
4.做家务是孩子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是自信的第一步。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提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还创造了“社会情怀”这个概念,意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能为社会做贡献。在做贡献的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归属感--我属于这里,这里有我的一席之地;以及价值感--我有能力,我能做到。
而家庭这个最小单位的社会,家务活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给道孩子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满足。由己及人,一个在家里能积极参与家务活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是个只关心自己,不乐意付出的人。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因为这不是爱孩子,这只是不信任孩子,会让孩子形成“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被信任,别人就该替我做”等等的信念,这是害孩子。
我有很多的反思和反省。以前,我会经常提醒爷爷奶奶,让她自己来让她自己来。我认为他们有太多的代劳。但其实我也并没有做得很好。虽然我一直明白让孩子参与家务活的重要性,但我并没有很好地实践,潜意识中,也还是不相信孩子的。
小小家务活,背后有深意。从此对孩子刮目相看---“妈妈需要你的帮助,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