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杨振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就是你总干一件事,也不觉得累的偏好。虽说我们国内的应试教育泯灭个性,扼杀兴趣,但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教育孩子应是终身学习。没有兴趣就干不好专业,没有好专业就不会有好职业,没有好职业就不会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就不容易实现个人晋级。
教育方针“四项原则”----1.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感兴趣的,你喜欢的。2.你选的专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3.你选的专业应该能使你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创造性的。4.最好是能赚钱的。
第一份工作往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频繁跳槽其实不利于积累人脉和资源。一旦确定了努力方向,就应该在这个职业方向上深耕细作。通过教育与学习,人会具备很多种能力,但最重要应该是人品教育。在人品教育上,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如何开展人品教育呢?
第一、生活能力培养大课。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除了文化知识外,待人接物的礼节、洒扫做事的能力、做人做事知进退的尺度。至于“应对”,包括各种集体活动中,如野外搭帐篷、生篝火、野外拉练,或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人生历练。关于“进退”,即知道做人做事的进退之道。
第二、人格培养大课。人格培养决定了人一生的得失。教育中不能一味地向孩子让步,教育本身一定要有痛苦的成分。所谓人格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忍让,即格局要大。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对待事物有领悟力和逻辑性,善于厘清和解决各种难题。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人际矛盾。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如教师是牺牲,以身作则,教化育人,自己不求功名。故难怪但凡有功成名就者,衣锦还乡时,常跪谢恩师。
第三、角色培养大课。角色培养是社会学中所谓“人的社会化”一部分,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前的角色预演。中国教育最失败之处,是把角色培养缺失的一代人推向社会。人类有自私的基因,也有合作的基因。人是需要教诲的,合作的基因是要靠培养来诱导的。角色培养不只有团队合作,还有如何当子女、兄长、下属、领导等。未来社会需要培养有高认知度、高行动力、高合作度的人。
第四、认识自己大课。“认识你自己”分为认识你的人生方向(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偏好(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最终找到一只饭碗)、你的性格(是理智型还是情绪型,是快速反应型还是慢半拍型)。而《师说》里,传道,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感。授业,就是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解惑,就是你问我答。
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漫长的职场考验和晋级生涯,会做人和会做事同样重要。除了智商、情商和财商教育外,也要培养学习型、行动型和合作型三种人格。未来,能团结他人的才是稀缺领导型人才----学会合作和对人友善,比什么都重要。<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