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靠在冰场的围栏上看娃滑冰,旁边突然过来一位女士,很大声地喊:“XX,XX,你过来”。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女孩很快从远处滑了过来,问:“干嘛?” 语气中透着些许不耐烦。只听这位女士开始毫不避讳旁人地数落起小姑娘来:“整个冰场,就你一个人滑得一点精神都没有!你怎么回事?@#$%^¥%&*……” 小姑娘用手扶着冰场的围栏,反反复复地靠近又退开,眼睛看着别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一、两分钟后,显然是妈妈身份的这位女士数落够了,最后来了一句:“去,好好滑!”小姑娘扭头“嗖”地一下滑向远处。妈妈看了一会儿女儿的身影,然后沉着脸走开了。
【观察与思考】
我在一旁目睹了母女俩互动的整个过程,有点心疼那个小姑娘。哪怕还是个孩子,被妈妈这样当众大声斥责,也会觉得难堪吧(我女儿正跟那小姑娘差不多年纪,如果被我指摘了什么,就会很不高兴地说:“妈妈,你不要说我嘛”)。而那个小姑娘什么都没说,她固然不敢走开,但对妈妈的话也没有任何反应,或许是不想进一步激怒妈妈,也或许是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训斥。
之前我没有特别留意过这个小姑娘的表现,但既然妈妈看出来她状态不佳,我想总是有什么原因的吧。谁会无缘无故地苦着脸、摆出一副蔫蔫的样子呢,何况是在这样天真烂漫的年纪。行为的背后总是有动机和需求存在的,虽然我不知道在来到冰场之前,孩子身上或母女俩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我相信孩子不会没来由地呈现消极的状态。
如果妈妈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还强硬地要求打起精神,那无疑是给孩子可能已经受伤的心灵又增添了一道鞭痕;如果妈妈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但并不愿意去了解,只是一味要求好好表现,又可能令孩子产生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感。觉察孩子的状态,洞悉行为背后的原因,接纳孩子的情绪,同理深层次的需求,才有可能真正改变TA的样子。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习惯于评判孩子的行为,并且借助言语进行“敲打”,认为这样就能促使TA改变。
想起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写过这么一段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要想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你现在不接受他的哪些行为……大多数父母为孩子成长所提供的土壤都因为充满评价、判断、批评、说教、教化、警告和命令而变得沉重——这些信息传达了对孩子自身的不接受”。
不仅如此,这些对孩子行为上的不接受往往还伴随着对人格的否定(比如各种“贴标签”)。试想谁听到这样的反馈会不产生反感甚至叛逆的心理呢?长此以往,也难怪亲子关系变得日益疏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