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的。”曾子说:“是这样的。”孔子离开后,同学们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学说,其实就是忠和恕啊。”
解读:忠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恕者,对人宽厚、待人包容。
故事:曾子不受封——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道德的。
曾子说,我们老师一生的道,只有两条:忠和恕。中心之为忠,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如心之为恕,如同自己的心,也就是将心比心。忠是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要严格;恕是对他人的态度,对别人要宽恕。孔子之道,其核心就是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想要的,也尽量多给予别人;自己不愿意遭受的,就千万别强加给别人。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孔子说:“君子所了解的是义,小人所了解的是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轻利,行事稳重;小人重利轻义,多追求个人利益。然君子不是不通晓利,只是见利思义,从义而行。
故事:《孟子》中开篇就是和梁惠王谈利与义,梁惠王对于孟子的到来很是高兴,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魏国,将会带给我国什么利益呢?” 孟子则毫不客气地说:“大王!您何必去说利益呢?只应该说仁义就行了”。看上去孟子是“贵义贱利”的,其实不然,之后孟子层层推导,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但利益的追求是无穷尽的,最后的结果则只能是人人都想杀掉君王,自己当上君王,这才是及其危险的。因而,不是不应该有利益,而是,要有仁义在先,然后才谈利益,是个先后的关系。
君子的利就是道义,而小人的利就是纯粹的物欲。
君子之道是行稳致远之道,而小人之道却是害在其中,其发家也快,垮掉也快。
君子之道即使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也有自保之道,而小人一旦形势不利,就会立马倒闭。
所以君子首要的是先明白义,明白义的真正意思,无论干什么事,将来都会有很大的成就的。
而小人喻于利,就在于唯利是图,光知利而不知义。所以小人的利都是侥幸而来的,一旦碰到问题,就会轰然倒塌。
要说服君子,告诉他义在哪里,要说服小人,告诉他利在哪里。以义来要求责难君子,以利来鼓励诱导小人。用义束缚君子,用利打动小人。
社会精英多讲“义”,普通百姓多讲“利”,上层社会知道维护公平正义,下层社会知道维护自家利益,国家才能够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