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之师必须具备这个基本条件方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知见是学习而来的结果。其实知见本身就是学习,因为因与果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上主的教师们开始信赖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明白,这个世界并不受制于它自己的运作法则。它受制于一种既不脱离世界却又超越世界的力量。万事万物的最终保障即系于这一能力之上。上主之师就是靠这股力量才能看见那已被宽恕的世界。 【M-4.I.1】
他们一旦经验到这股大能,再也不会信赖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了。身负神鹰双翼的人岂会仰赖麻雀的翅膀?眼前尽是上主赠礼的人,岂会器重小我的微薄献礼?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他们这一转变的? 【M-4.I.2】
首先,他们必须经历所谓的“化解”(undoing) 阶段。
这未必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但通常会给人这种感受。它会让人感到好似失落了什么;很少人一开始即能看清那是因为自己认出了那东西毫无价值之故。 表示这人已经进步了,能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否则他怎么看得出那些东西毫无价值?然而,他内在的转变尚未达到脱胎换骨的地步。因此,他的学习计划里头有时还会要求他作一些貌似外在的改变。这些改变通常会带来一些实际效益。上主之师若学到了这一点,便已进入第二个阶段。 【M-4.I.3】
第二,上主之师必须经历“厘清”(sorting out)的阶段。
这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既已看出生活上所作的改变对他确实有益,那么他从此就必须根据事情的具体效益或妨碍程度重新评估一切。3 他会发现,当他面临新的现实挑战时,以前重视的许多事物(即使不是绝大部分)只会妨碍眼前的“学以致用”。4 由于他过去非常珍惜那些毫无价值之物,势必会害怕失落及牺牲,而不愿把所学的道理运用于日常每一件事上。5 需要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练才可能明白,所有的东西、事件、遭遇,以及环境,对他确实是一种助缘。6 幻相中的一切所含的真实程度,全看它能带给人多大的帮助而定。7 它的“价值”只限于这一方面。 【M-4.I.4】
上主之师必经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舍弃”(relinquishment)。
如果你把这字理解成“放弃可欲之物”,内心势必激起很大的冲突。很少教师能够完全不受这一挑战的冲击。然而,除非你准备好踏出下一步,否则,厘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岂不是多此一举? 因此,在这前后重叠的阶段里,上主之师难免会感到自己被迫为真理而牺牲了自己的最大利益, 他尚不明白上主绝不会提出这种要求的。只有等到他真的开始放弃那些无价值之物后,才可能认清这一事实。 他会从经验中学到,在他预料受苦之处,找到的竟是如释重负的喜悦,在他以为必须付出代价的地方,他竟发现了天赐的礼物。 【M-4.I.5】
现在,终于进入“安顿”(settling down)的阶段。
这是一段相当平静的日子,上主之师已能享有某一程度的安宁。他藉此机会熟悉并巩固自己所学到的一切。至此,他才能体会出自己所学的理念具有无往而不利的实用价值。面对那惊人的潜能,上主之师终于更上一层楼,能在其中看出自己整个人生的出路。“放弃你不想要的,保留你想要的。”多么直截了当的说法!岂有比这更轻而易举的事?上主之师需要这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他修持的境界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高。然而,他已经整装待发了,又有许多强而有力的弟兄与他同行。他休养生息一阵之后,开始呼朋引伴,一块儿上路。此后,他再也不会踽踽独行了。 【M-4.I.6】
下一个是名副其实的“动荡”(unsettling)阶段。
上主之师至此终于明白了,他根本无法分辨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 到目前为止,他真正学到的不过是:他并不想要无价值之物,只想要有价值之物。然而,他自己的分辨方式根本无法教他看出两者的差异。牺牲的观念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如此根深柢固,使他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他以为自己已经懂得如何发心了,如今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那个愿心为何而发。此刻,他感到自己正在追求一个可能历经百千万劫也未必达到的境界。因此,他必须学习放下所有的判断,不论面对什么处境,他只能扪心自问:“我究竟想在这事件中得到什么?” 若非前面每一步都能稳扎稳打,这确实是一个难捱的阶段。 【M-4.I.7】
最后到了“完成”(achievement)的阶段。
你的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才告稳定坚固。不论在紧急关头或太平日子,你都可以放心了,你以前视为彻底负面的事物,如今都会带给你具体的效益。是的,它们一定会为你带来太平安宁的日子,只要你肯脚踏实地地练习,坚定你的信念,一视同仁地运用到生活上,绝不破例。这一阶段会带给你真正的平安,因它全面反映出天堂的境界。此后,天堂之路会愈来愈宽敞而平坦。其实,天堂就在此时此地。真正平安的心灵还会想“去”什么地方?他岂会放弃平安而去追求更好的东西?还会有什么东西比平安更值得追求? 【M-4.I.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