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父母家,路过小区一家门面时,见里面一对夫妻吵架。
男的坐沙发,两只光脚交叉搭在前面的茶几上,女的站着,怀里抱着一名一两岁的孩子。俩人吵架的声音很大,此起彼伏,男女二重“吵”。令我惊奇的是,那怀里的小孩儿,任凭父母吵架,竟然若无其事,不吵不闹不哭,看来一定是在大风大浪中见过世面的,有“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之风度——这得经历多少猛烈的争吵才能练得如此淡定从容!
我相信,刚开始面对这样激烈、高声、充满愤怒的对话,小孩子肯定会哭,但后来,慢慢适应了,皮实了,见惯不惊了。
但这样,好么?这是在训练抗挫折能力?我不是儿童心理学家,不敢下定论。但我可以猜测,在如此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将来可能会脾气暴躁,会用吵架来解决很多问题,会用声音分贝的高低显示自己的能耐。
记得樊登老师讲过,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最擅长表达的情绪是“愤怒”,不管是表示关心,还是表示担心,比如,孩子的手划破了,他会马上吼叫:“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结果,孩子哭了,不是疼哭的,是被吓哭的。我们可能会说:这是“刀子嘴豆腐心”,可是,总这么被一刀一刀地划,有多少人能受得了?我们更要思考的是,这种“刀子嘴”是怎么练出来的?我想,大部分和总以吵架解决问题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此,我想到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教,不是指家长的“说教”,其核心要求是:家长怎么给孩子创设好的成长氛围,尤其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这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这里,需要再谈“原生家庭”。关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老辈子人讲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是基因遗传使然,二是后天熏陶造就——一个在父母的吵架声中长大的孩子,也擅长吵架。当然,也会有例外,比如一个从小被父母吼大的孩子,会在痛苦中反思父母育儿的失误,等他当了父母,会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但假如没有这样的反思能力,则会继续把父母当初施加给他的痛苦,再像接力棒一样,传给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之恶。
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遏止此类原生家庭之恶,遏止的主要手段,就是:学习。家长要懂得,教育是一门学问,有其自身规律,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家长,也不是“爱”孩子就是好家长,高尔基说了:连母鸡也会爱孩子。口口声声的“爱”,会变成伤害。一个没有学过外科手术知识的人,穿上白大褂,手里拿着刀,慈眉善目地对你说:放心,我很爱你,我会尽全力保护你的健康,所以不要紧张,让我给你的心脏搭个桥儿吧!
一个不懂教育的父母,就可能是这种穿着白大褂的屠夫。
写到这里,想起一条新闻。据媒体报道,5月23日,山东一名45岁的女律师,疑似被15的女儿勒死家中,原因是母亲对其要求过于严格。
的确,这是极端个例,我们很难想象含辛茹苦养育出来的儿女会要父母的命。但在这种个例的背后,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想说爱你不容易。
前一阵开两会,代表委员再次围绕家庭教育提出建议,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带来《家庭教育法》的议案,其中建议培养专门的家庭教育人才、鼓励高校设置家庭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培养师资,另外还要建立告诫制度,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当家庭教育行为,由公安机关对父母出具告诫书。
这些内容,听听就挺美,希望这一《家庭教育法》能早日出台。若真落实了,到那时,再遇到这种抱着孩子吵架的父母,我就会打110:“喂,公安局吗?来,给这俩家伙出张告诫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