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看见外面灰蒙蒙的天。好吧,雾霾继续。
敲敲微疼的脑壳,在白板上写下了今天必做的事情。
今天的状态不太好,做什么事都好像集中不了精神。如同那个老和尚的故事中写的:吃饭的时候想着做事,做事的时候想着睡觉。也许是PM2.5吸入太多?
一个效率不高的12小时,让我有点沮丧。那么,来总结一下吧。为什么今天效率不高呢?真的是天气影响心情?心情影响动作吗?
来看一下今天的目标:1,处理工作4小时;2,帮队友修改ppt,1小时;3,专心写翻转课堂课件2小时;4,看OD的书1小时;5,完成《拆掉思维里的墙》并画出思维导图,2小时;6,运动0.5小时
6项任务总共9.5小时。今天是休假在家的日子,应该有12个小时可以用。目标和可利用时间的比例是80%。目标貌似是合理的。
结果是什么呢?6项任务里,进行到第3项的时候,就开始打折扣了,心里又挂念着后面3项任务。最后,任务总体完成率差不多60%。
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做的好的:在计划后加上了预计需要用的时间,这样在执行的时候比较好监控。每一项任务,我都很清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可能的问题点在哪儿呢?
1,处理工作的时候,由于需要和同事联系,当中存在等待时间。也有未计划的事情发生。导致工作无法一次性完成。(也许有些消极,但还是得承认,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2,PPT的修改时间预估的太少,导致没有按时完成。(后来也发现,修改的ppt和对方想要的存在差距,应该算没有完全交付)
3,到了下午三点钟,开始心不在焉,想着:儿子几点放学?今天上课有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听过我分享的小伙伴发来消息,询问相关书籍。课件的一些素材需要问一下馆长。读书群开始读新书了,这本书我还没有,要问小伙伴要一个电子版。晚上队友翻转课堂需要去群里打call了。儿子有没有到托班学习?今天他的作业是什么?等等等等……
好吧,通过记录,我已经发现,每次思维被中断,再拉回来,需要的时间比我想象的长的多。原来以为我可以用到的时间有12个小时,可是当中吃饭等满足生理需求的时间,看孩子作业的时间,以及被打断的时间预估的太乐观了。
应对策略:
1. 减少要完成的任务。3个左右也许是合理的数字。
2. 番茄工作法需要严格执行。集中精力的时候,不看手机。休息的时候,掐好时间。
写完这份“当日复盘”,觉得自己C值猖狂。Anyway,凡事都有四种解决方案。做一次深度复盘,感觉还是不错的。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过。日后再看这份复盘,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这样看起来,今天没白过。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