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吐槽熊孩子,本篇反思下成因和解决之道。
熊孩子是如何产生的?
我想有两点原因。
首先是孩子自身的脾性和禀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多子女家庭就是很好的例证,兄弟姐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查理芒格在一个访谈中说:“我的孩子们都过得不错。我也没怎么管过他们。我觉得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是带着预设的半成品,你只需要自己看着他们发展就行了。小时候害羞的长大一样害羞,固执的孩子长大了还是刚愎自用。我没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听到这里主持人和芒格都笑了。笑完芒格继续说:“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害羞、温柔、暴躁、善良,都有可能是孩子们自带的底色。
但是,比起孩子的天生性情,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规训引导。
我们看到过用复印件和原件、镜子和本体来比喻孩子和父母,都说明了如果孩子有问题,谁才是根源。从遗传基因的角度来说,第一条原因,其实也是缘于父母。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作为80后,尤其是小时候有过被父母挑剔或嫌弃经历的,更是想给孩子满满的爱。我们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论你成绩如何,高矮胖瘦,你是我的孩子,你就拥有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但是,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底线的爱。
什么是无底线的爱?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比如边吃饭边玩玩具,玩手机、无节制看电视,出门只抱着不走路,做客跑进别人家卧室乱翻东西;明明该刷牙,只要孩子稍一哭闹,父母立刻投降不刷了。其实在我看来,所谓无底线的爱,根本不是爱,只不过是父母的懒惰,懒于提升自我、学习到底该如何对待孩子,懒于进行情绪管理、性格培养、习惯养成,懒于身体力行,给孩子当个好榜样。懒惰生惧怕,不知道怎么解决跟孩子的冲突,只会低声下气地讨好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自然地会试探父母的底线边界。如果父母设立好明确的边界,孩子会在这个界限内很好地适应,也有助于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和安全感。如果父母没有边界一味退让,那孩子就会膨胀,在家里嚣张跋扈,但这种窝里横的,一般出门反而很怂;比如我看到的小小孩,对父母颐指气使,对其他人一句话都不说。或者父母的界限忽左忽右,比如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想怎么样都行,心情不好孩子动辄挨批,那样孩子无所适从,毫无安全感。
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因工作经历接触到很多任性的少年,不让去网吧就喝农药,批评一顿就跳楼,甚至还有杀亲案……她强调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一定要在6岁之前对他说“不行”,最好是3岁上下,孩子可以对话交流的时候,开始说“不行”。很多父母缺少心理学知识,在孩子小的时候都觉得他还小、还不懂事,什么都顺着孩子;等到12岁之后,才开始因为孩子过于偏离期待才拒绝孩子。可是为时已晚,孩子长大以后的可恶,其实就是在小时候、家长觉得他最可爱的时候形成的。这些家庭里看起来可怜的家长,其可恨之处也是在孩子小时候形成的。李玫瑾建议教育管教哭闹的孩子时,一要四不要:要带到卧室一对一,让孩子明白你对他负责任。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在这时候讲道理、哄他,四不要走开。就坐那儿陪着孩子,说刚才你不对,所以你哭就哭吧。
有苗不愁长,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为了将来自己不要成为那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父母,学习下到底怎么养育孩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