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老师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堪,表示忍受、承受的意思。
可堪回首,用作疑问句,指可以忍受回首往事吗?表示不能忍受对往事的回忆,也就是不堪回首的意思。
佛(bi)狸祠,根据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介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后来行宫成为了一座庙宇,就是佛狸祠,遗址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瓜埠山上。
在有些资料上,是这样来解释神鸦社鼓的: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就是祭祀时的鼓声。
他们把神鸦社鼓理解为: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异族皇帝的行宫。
他们沿着上面的思路,就把“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翻译为: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也有理解成: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同时,还在《作品鉴赏•文学赏析》中这样写道: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
总之,这些资料都把佛狸拓跋焘理解成异族,把神鸦社鼓理解成老百姓把拓跋焘当神来祭祀,在祭祀的时候,打着喧闹的社鼓,同时还有乌鸦在啄食祭品。
这真是一个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这个所谓的祭祀场景,是诗人所看到的场景吗?
诗人是在镇江的北固山写下的这首诗词,而佛狸祠是在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瓜埠山上,诗人在北固亭是不可能看得见佛狸祠的。
二,在江苏一带,会有祭神的时候,让乌鸦来吃祭品的风俗吗?
祭神的时候还让乌鸦吃祭品,这样的风俗,非但江苏没有,全中国都没有。在人们的心目中,祭神的祭品是很神圣的,怎么会让乌鸦来吃?这究竟是祭乌鸦还是祭神?
三,在喧闹的打鼓声中,会有乌鸦来吃食吗?
在一座庙宇里,一边打着鼓,鼓声可不是小声音,乌鸦早就被鼓声吓跑了,不可能在喧闹的打鼓声中还在吃食。
四,在诗人心里,有没有把拓跋焘当异族?
在宋代,人们有没有把拓跋焘当成是敌对的异族?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就要问宋人是怎么看待北魏这个王朝的?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刘宋和北魏,史称南北朝,就跟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一样,都属于本国历史。在宋代,也早有南北朝这个说法,可见宋人并没有把北魏排除在历史之外。虽然拓跋焘是鲜卑族人,就跟前秦的符坚是氐族人一样,但人们还是把他们认作中国历史,《晋书》还特地说符坚“变夷从夏”。可见,人们并没有把符坚、拓跋焘当外人。
如果不把拓跋焘当外人,就凭拓跋焘的功业,自然也可以称之为英雄。百度百科也称其为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所以,其他资料上对这三句诗的翻译和理解,都是错误的。
神鸦,在老百姓的观念中,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每当乌鸦叫的时候,总会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似乎乌鸦会给人们带来不祥。正因为乌鸦似乎具有这样一个功能,故称作神鸦。
社鼓,社的本义就是土地神,后来把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也称之为社。社鼓无疑就是祭神用的鼓,就跟寺庙中的晨钟暮鼓一样,鼓只是一种法器,做法事的时候才要打鼓,并不是一写到鼓就一定要打鼓。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从这句诗来看,指的是佛狸祠的地上,散落了一片的乌鸦,庙宇用的鼓也散落在地上,说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
因为乌鸦的集群性强,总是一群一群的出现,所以才称之为一片。乌鸦又喜食腐肉,而腐肉总是在荒凉的地方。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乌鸦总是与荒凉破败联系在一起,在很多的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
一片神鸦社鼓,就是形容现在的佛狸祠,已经荒凉破败了。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俞陛云对整首诗词的理解,可以暂且不究,但对于神鸦社鼓四个字,也是理解为一片荒寒。
再从《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来看,诗人是在怀古,正因为古兴今废,今不如古,才会怀古,若是如今依然兴盛,还要怀什么古呢?诗人正是想到佛狸祠曾经兴盛过,如今却破败不堪了,才会产生怀古之念。通过怀古这个题目,也反证了现在的佛狸祠,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再从整首诗词来看,上半阙讲的是过去有英雄,而现在却找不到英雄。下半阙第一段是通过回想,说明了没有英雄是不行的。第二段是回想自己的过去,也由于没有英雄的领导,事业才没有成功。下半阙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诗人的回想,根据诗人的思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是诗人的想像,并不是诗人在北固山上亲眼所见。在诗人的想像中,曾经是英雄的行宫或者祠堂,如今都已经破败荒凉了。
所以这三句诗,应该理解为:不堪回首啊,如今连英雄的祠堂都破败荒凉了,表示如今非但没有英雄,连英雄的遗迹都不成样子了。诗人的思路始终是紧紧围绕着英雄展开的,始终紧扣着“英雄无觅”四个字。
其他资料上之所以会得出如此不通情理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乌鸦和祠堂就想着乌鸦吃祭品,看到社鼓就想着打鼓,看到拓跋焘就认定是异族,甚至看到廉颇就认定诗人要自比廉颇。他们都是往具体的内容上去想,却就是不知道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
大家都知道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归纳和升华,那就应该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模式来理解文学作品,而不是一味的把诗词中的词句往具体的事务上去套。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很多资料上,都认为这是诗人自比廉颇,真让人无语。
凭,无疑就是依靠、任凭的意思。
凭谁问,就是谁能够任凭我来问。表示这个人是可以依靠的,他给的答案是靠得住的。如果翻译成向谁问,只表示我有问题要问,能不能得到正确回答还不知道,缺少了任凭的意思。只有翻译成谁能够任凭我来问,则表示回答问题的人肯定会有正确答案,也表示这个问题对我很重要。
那是一个什么重要问题呢?就是廉颇老了,还能不能吃很多饭?关于廉颇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
廉颇无疑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廉颇的故事就是英雄的故事。如果连英雄的故事都没人知道了,就更说明天下没有英雄了。所以诗人才会写,还有谁能知道英雄的故事,可以任凭我来问。
这最后三句诗,表示连英雄的故事,都没几个人知道了,更何况真正的英雄就更加没有了。诗人的思路还是紧扣着英雄无觅这个主题思想。
所以,从这最后三句诗,只是表示诗人感叹英雄无觅,内心深处盼望英雄,并没有自比廉颇自称英雄的意思,这也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一句的意思,是完全吻合的。
综观全篇,诗人的思路是非常清晰明白的。
1,在孙权的地方,如今找不到英雄。
2,过去的英雄,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3,过去的英雄有很多。
4,过去的英雄,是何等的英雄。
5,没有了英雄的征战,以失败而告终。
6,由于没有英雄,自己的事业也未能成功。
7,如今非但没有英雄,连英雄的祠堂都破败了。
8,如今连英雄的故事都没人知道了,就更加没有英雄了。
很显然,整首诗词就是表达了如今没有英雄,只有过去有英雄,所以诗人才要怀古。
(全诗词讲解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