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友疯了吗?
在一部新片的评论区,Sir竟看到一个接一个的网友,为一个“罪犯”开脱。
把我看哭了。
这个xxx是人,不是畜生。
这是我第一次同情一个xxx,太令人绝望了。
这电影有何魔力?
《头痛欲裂》
Kopfplatzen
第一眼,好陌生。
德国出产,不知名导演处女作。
男主倒有点脸熟——
马克思·雷迈特。
《超感8人组》主演之一,身材健硕、长相坚毅,浓郁的雄性气质时刻蠢蠢欲动,是“行走的荷尔蒙”,是“欲望”的代名词。
但这次。
他被“欲望”反噬。
01
主人公马库斯(马克思·雷迈特 饰),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建筑师。
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极其节制。
性格呢?
也超nice。
明明自己忙得要死,同事“拜托”几句,就放下手头工作协助对方。
他唯一的“不对劲”,就是下班后不太合群。
异性同事邀请他去喝一杯。
他拒绝。
我很想去 但今晚和朋友有约
同性朋友邀请他去纵情声色。
他拒绝。
我真的不能 我女朋友在等我
他有女友?
镜头一转——
一个人孤独地吃着意大利面。
对了。
还有一个人凶狠地“自我安慰”。
他怎么回事?
这天,他住的公寓对面来了新邻居。
一对母子。
妈妈杰西卡美丽大方,儿子亚瑟机灵可爱。
善良,体面的马库斯很快就赢得母子的好感。
两家人越来越近。
马库斯的真面目也渐渐显形。
这场诡异的床戏掀开了序幕:
单身许久的马库斯,与离异已久的杰西卡发生了关系。
杰西卡很投入。
马库斯心不在焉。
甚至,表情没有丝毫享受。
缠绵过程,马库斯总不自觉地把眼睛移开,看向别处。
他在看什么?
对。
一个小男孩的照片。
杰西卡的儿子亚瑟。
真相大白。
马库斯是一位“恋童癖”。
恋童癖,科学解释:以未成年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病理性性偏好。
有研究表明,恋童癖者的大脑中的“白质”异于常人。
简单来说,灰质构成大脑,白质在灰质之间传输信号。
正常人在看到儿童时会产生保护欲,而恋童者则产生性欲。
只有尚未完全发育小男孩才能唤醒他的性欲。
这,就解释了之前马库斯种种奇怪的行为。
为什么他会在泳池偷拍小男孩。
为什么会望着他们的身体走神。
当然了。
一开始种种凶狠的自我安慰,对象,也是儿童。
看到这,相信许多人会脱口而出:变态啊!
马库斯是“变态”,这点没法“洗”。
而《头疼欲裂》的意义正在于此。
它逆反了我们嫌恶性对“变态”赶尽杀绝的惯性动作,破格走进一个“变态”的内心。
别误会。
它不是要我们原谅“变态”。
它只想不偏不倚地呈现一个“变态”头痛欲裂的挣扎。
如果非要用到“洗”这个词,Sir以为,它要“洗”的是——
一个变态的痛苦,就不是痛苦吗?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痛苦。
02
有必要先正视一件事情:
恋童癖≠性犯罪者。
“恋童癖”是一种倾向。
对局外者,这倾向要警惕。
但对当事人,他无法左右。
恋童癖是一种倾向
性取向通常是在青春期形成的
据我们现在所知 这病已经融入你的生活
你的倾向不是你的错
就像同性恋或异性恋者一样
而性犯罪,则是一种主观选择。
你可以想。
但不能做。
做了,就得接受法律的审判。
马克斯常常“想”。
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马库斯来到自己姐姐家,给外甥过生日,年纪尚幼的外甥一见到舅舅,就亲昵地扑上去。
马库斯的反应很微妙。
他一边伸手拥抱。
一边不自然地眨眼。
显然,他对自己的亲外甥动了念头。
下一秒,他就为这念头赶到羞耻。
他推开外甥,躲在卫生间,以头撞墙:
这他妈的糟透了
马库斯当然不是圣人。
他也一度在犯罪边缘试探。
这天傍晚,他尾随一位男孩进了公园。
速度越来越快,步子越来越急,直到岔路口,突然出现的更多同学,让他放慢了脚步。
他打算干什么?
如果没有其他人出现,这段尾行会抵达何处?
但他。
也绝不是禽兽。
因为他纯良无害的外表,片中,无数人无数次给予了他下手的机会。
这天夜里,女邻居委托马库斯照顾亚瑟。
亚瑟在马库斯身上感受到久违的父爱,靠在马库斯腿上睡着了。
马库斯心动了。
他“下手”了。
只是这手,离那个男孩之间始终保持着10厘米。
这10厘米,就是人与禽兽之间距离。
这个画面,影片中反复出现。
马库斯时不时就跑去看一匹关在笼子里的狼。
意喻再明显不过:
狼,就是他被囚禁的欲望,就是他。
第一次,狼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
——“欲望”被刻意回避了。
慢慢的,马库斯开始与狼互动、对视。
——他一步步正视并接受自己的“欲望”。
后来他再去,那只狼正在进食。
饱腹之后狼露出尖牙,兽性毕露。
——马库斯看到“欲望”背后的狰狞。
最后一次,马库斯在郊外看到一只自由的野狼,在草地上发出悲鸣。
——他和“欲望”某种程度达成和解。
这让Sir想起了前两天回复一个读者的评论。
他问:
不是很多黑暗不堪正是我们无法掌握的吗?这种东西你让我们怎么接纳?
Sir是这样回答:
接纳黑暗,不是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是认同黑暗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否认它,压抑它,它反弹更大。
03
从这点上。
尽管《头疼欲裂》说的是“恋童癖”。
但它恰恰是一部有道德感的电影。
真正的道德感,不是否认邪恶的存在。
真正的道德感,是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邪恶。
它不是粗暴地把“恋童癖”当作猎奇的噱头,而是对他们,他们身边的人做出罕见的细腻刻画。
电影中,我们屡屡看到两股力量,或者说两种价值观的拉扯。
爱与不能爱。
爱与不敢爱。
前者是马库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
后者是他的身边人,在知道真相后,不知道如何与马库斯相处。
马库斯不是没有试过坦白。
他曾试图将自己的困惑向一位医生告解。
但。
医生的反应既情理之中,也意料之外。
他迅速背身。
马上离开我的办公室
倒是另一个医生没有嫌弃。
但他能做的,也只能把他心中“牢笼”建得更加坚固。
当你看到孩子的时候 你会避开他们
走到另一边 下车
你会远离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不去找他们
至少不会一个人
你千万不要被诱惑
孩子会不会受到你的伤害
这是你的责任
马库斯也不是不想对邻居说实话。
该说的都已经一字一句打出来了。
但最后时刻,那个“发送”按钮就是点不下去。
他害怕真面目曝光么?
不。
如果你也曾持久地被一个谎言折磨,你会知道,诚实才是最大的解脱。
而他不诚实的原因。
是周围人的反应让他相信,虚伪比诚实更受欢迎。
影片最后这一幕实在揪心。
当马库斯的秘密曝光了。
他选择自杀。
自杀未遂的他躺在医院。
姐姐来看他。
第一句是:你好了吗?
第二句:我们的父母知道了,我必须告诉他们,他们很羞耻。
第三句:我不希望你再跟我们联系,现在开始。
最后一句:你没对我儿子做什么吧。
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本来走开的姐姐再次回到马库斯床前,低头,亲吻了他的脸颊。
这吻意味什么?
是感谢,是内疚,还是从此不再见的解脱。
你应该有你的答案。
04
回到开头。
豆瓣网友疯了吗?
确实“疯”了。
把我看哭了。
这个恋童癖是人,不是畜生。
这是我第一次同情一个恋童癖,太令人绝望了。
要知道,这可是发生在近年三观党越发蛮横的网络世界。
当《甜蜜蜜》因为男女在异乡抱团被定义为“渣男渣女”;当《流星花园》因杉菜在两位追求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定义“绿茶婊”;
甚至,当年获金棕榈奖的电影《钢琴课》豆瓣条目俨然写着:
“女主的长相实在是惊恐,而且极度自私,她谁都不爱,她只爱她自己,无道德、无规矩,她不要束缚,反而来伤害其他人。她最后怎么不和自己的钢琴一起去死?”
很意外,竟然被这样一部电影松动三观。
这正是《头痛欲裂》的价值。
因为它切切实实让观众带入角色。
只有当观众代入角色,才会为他的苦而苦,乐而乐。
才会来不及用“三观”评判。
这也是电影艺术的价值。
Sir一直说:
艺术不是划分彼此。
艺术是互相理解。
小时候,我们认为,人分好坏;
长大了,我们发现,人,好坏掺半;
再成熟点,我们才懂,好坏不过是人加在别人身上的标尺,我们区分好坏,区分错对,是因为好坏,对错容易定罪。
容易定罪,意味着容易控制。
而艺术,就是要指向我们失控的那部分。
我们99.9%当然不是恋童癖。
但我们就不曾有过那0.001类似的恶念?
谁不曾撒谎,不曾背叛,谁一生干干净净。
我们要阉割恶念,还是更清醒地认识恶念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比起“三观不正”,更可怕的,是只有一种三观。
这不是为“坏”与“错”开罪。
开罪太置身事外。
这也不是同情。
同情太高高在上。
它更多是怜悯。
是的,怜悯。
怜悯不是认同,更不是洗白。
怜悯的本质是一种反思。
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
罪是那些变态么。
把这世界的“变态”,“变态”想法通通清除。
Sir确信——
那不是美丽新世界。
就是一片白茫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