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川诸市
绵阳: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

绵阳: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

作者: 2018栏杆拍遍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11:50 被阅读0次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涪江江畔。作为中国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中国四大名楼之首(其它三座名楼为南昌滕王阁武昌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越王楼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所建,耗银50万两,历经三载建成,楼高10丈。后毁于明末清初战火。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越王楼重建工程停工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越王楼的续建工作,市民也非常关注。

        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续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

                                  《越王楼歌》   

                                                           杜 甫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下图:越王楼正面(南面)   匾额: “越王楼”     启功题

                                                   《上楼诗》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下图:越王楼背面(北面)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下图:越王楼  西面

                                                 《登越王楼》

                                                                              陆游

      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等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

      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王楼。约住管弧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

           下图:在铁牛广场“泗王庙”外拍摄的越王楼

                                                 《涪江泛舟》

                                                                          (明)杨慎

                        明月沉清露,秋风起白云。兰挠乘溜急,木叶下江闻。

                        爽籁金悬奏,遥峯翠积氛。碧潭留雁影,锦汭散虹文。

                        旅望随天豁,幽阿与岁分。登临知自好,寂寞共谁云。

                                                《渡涪江》

                                                                   (清)王士祯

                                   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

                                   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

             下图:越王楼建筑在涪江东岸的小山坡上,正如王士祯诗中所描述的: 涪江江水抱山流。

                                            《绵州越王台故垒》

                                                                       (清)李调元

                  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 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 

                  唯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 当都唐帝子,锡土守此邱。 

                  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

          下图:这是绵阳出土的汉代“说唱俑”塑像,坐落在涪江西岸的江边带状公园内,与新建的“越王楼”隔河相望。

                       我将这幅照片取名为:跨越时空的召唤,

                                          话说绵阳

      “中外仰诗仙,古今尊国士”。

        绵阳是一座有着22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同时,还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建立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也诞生于此。

        古往今来,绵州秀美的山川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圣贤伟人:针灸鼻祖涪翁、文昌帝君张亚子、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诗画巨匠文同、蜀中才子李调元、文学大师沙汀和以研制中国原子弹、氢弹而闻名海内外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科学家。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两万年前,绵阳属辖的平通河两岸,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在三千多年前, 四川盆地所分为的巴国和蜀国两个奴隶制国家,就以今天的涪江河为界,地处巴、蜀两国分界线上的绵阳不仅成为两国的交通要冲,而且成为两国文化的交汇处。蜀汉时朗,绵阳地位更是彰显,有着 “蜀汉兴亡在涪城”之说。唐宋时期,地处川西北要冲,而且长期又相对安定的绵阳,吸引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来绵旅游、寓居,被誉为“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卢照邻、杨炯先后都来过绵州,并写下不朽的诗文。伟大的诗人杜甫在绵寓居朝间,创作了《越王楼歌》等数十首瑰丽的诗篇。晚唐诗人李商隐、中国波斯籍诗人李峋等文人墨客也曾在绵阳长时间停留过,给绵阳带来了丰厚的外来文明并促进了绵阳文化的繁荣,其中不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的作品。

        昨日辉煌,今朝灿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创新实干,成为530万绵阳儿女承接这一“智慧”光芒的一大写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干禀赋的绵阳人民把朝夕相争地建好科技城作为绵阳的第一要务,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增长极,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规代化的城市之一,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水平。

         绵阳是人文荟萃的地方,黄帝元妃、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明家嫘祖,治水英雄、先贤大禹文昌帝君(张亚子),诗仙李白,文豪欧阳修,文学家沙汀,武林奇人海灯法师,均为绵阳人氏;刘备、诸葛亮、唐明皇(李隆基)、司马相如、杜甫、苏轼陆游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不朽诗文或精彩故事;当代的核科学家邓稼先更是功勋卓著。此外还有:著名国画家龚学渊、青年歌唱家马薇、书画家杨铭仪、80后著名作家廖宇靖、美术家林山、白马人组合

           (本文来自百度,引用时有修改、删节)

         全文完

本文原题:(原创)绵阳: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

                       2012-01-15 19:46    发表于【网易博客】

                        2018.12.31  阅读(1422)| 评论(3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绵阳: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hz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