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吧,就是为了嘚瑟这张图片好伐?歹笑……
说正事,从17年十月份开始,我们竟然一不小心,坚持做了几个月的“亨利博亚一句禅”。现在想想,其实在我来说,最初的动力,真是觉得,亨利老师课上被晓兵老师翻译出来的语言,经常隔一会儿就一个亮点,不能说每个点都振聋发聩,却也真的是“字字珠玑”。上完课,记完笔记,即使是回来复抄一遍,难免还是散落一地的珍珠,日积月累,珍珠蒙尘,真正可惜。所以如果能够有一种办法将它们串起来或者是整理一下,能够比较容易检索得到,这不挺好么?就是这样吧……
然而,这竟然成为我这样一个人,有史以来,能够坚持下来的,最长的一次记录。
我真的不是,从来就不是,那种能够坚持“打卡”,坚持每日一句或者每日一读或者每日那种画风的人,虽然我对能够这样做的人总是非常崇敬,比如我先生,这个人总是能够搞“每日”而且能够持之以恒,还会在事前做计划事后做总结,我可以很美好地远观之,但我不会这样做,确定以及肯定。
我想,也许是有一种对于“自由”的渴望大过了其他的动力,我也可以坚持做很多事,但是不太容易接受这样被固化或者被分割以后的状态。也许是更在意主观感受大于其他……
所以,这种“随性”或者说“不确定”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惶惑”乃至“惶恐”。当大面积的“不确定”或者“自由”时间涌现的时候,出于对于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及完成指标层面引发的惶恐。
而如果坚持打卡或者每日时间分割化管理,这种惶恐会极大程度地缓解。
是的,我的确知道的!就是有一种模式是,我让我每天都去做一些什么,规定的完成度,我相信水滴石穿、积毁销骨,我相信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成果,当然了,比如健身就是最有效果最直观的呈现了!它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馈。
然而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并不真的确定或者知道我是不是需要是不是想要这样,我只是看到这样很容易“坚持”,我也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我就每天按照计划来完成“指标”完成“任务”。讲真,如技巧磨练类的,健身这样的事是会有效果的。但是如果涉及到其他的呢?
比如说,宣传类的、或者是特异性、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质类的呢?
就是,如果真的是与自身需要关联度很高,发自内心的需要的是一回事
只是跟随,就是另一回事了。
传播类的,如果我有清晰的目标、愿景、计划,然后这是其中一部分,那么这个积累是了不得的。
而如果,只是为了打卡而打卡,为了找一件容易做的事去坚持而坚持,或者,只是为了避免无成就感的惶恐,让这些分割的无关联的琐碎的坚持,来“填充”或者是“掩盖”那些早已有之的惶恐的话,那真的需要停下来看一看了……
其实,无论坚持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说坚持就是对的,不能坚持就是错的;或者说率性而为就是绽放,固着就是僵化。
万事无绝对,看起来没有坚持过得也不见得坚持不了,而一直能够严于律己的也未必不能随意挥洒,最重要的是,这些看起来被定义的行为本身
是否真的是自己需要的
是否真的是自己想做的
是否真的是一致性的表达
为了逃避而做的
只会让逃避的原点更为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