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该如何悟,似乎悟这个字让人很没有抓头,无从做起,不知该如何实践。
像参话头或者参我是谁这种方式似乎很难引起很多人心灵的持续不断的探索与深入。
特别对于一些了解过各种典籍与当代灵修学的人而言,这些问题对他们已经不能引起疑惑了,他们看了太多书,觉得自己已经有问题的答案了,因此失去了参悟的动机与动力。
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即使是正确的答案,并不能让他们获得真实的解脱,因为悟是心灵的明悟并非头脑的理解与知道。
同时悟某种程度而言对机缘和慧根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不够自信寻求确定性的人望悟兴叹,觉得自己不适合这条路,但本质而言并没有纯粹的悟。
具体解释一下:
所谓并没有纯粹的悟是指,在一个人悟入空性之前他必然要有一段茫然的没有方向感的探索之旅,这一段旅途可以称之为修行,包括且不限于打坐、持咒、诵经、念佛、内在思索、内在探索等等。
每个明心见性者的不同之处是除了证悟的深度不同就是在证悟前迷茫修行期的历程不同而已,历程取决于机缘与慧根,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个例子。
既有慧根又有缘分碰到一句无所住生其心,后来在内心的指引下求教五祖因此彻悟。
我们现在假定自己没有六祖的慧根与机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修行必然需要持续不断的精进,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承受长期的没有方向性的不安并且持之以恒的探索下去。
因为“修”是我们可以努力的层面,而“悟”是修来到某个心灵零界点的自然结果。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点:比如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锅,里面盛着水,但是不知里面的水到底有多少,当水烧开的时候,蒸气弥漫你自己就知道了,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加柴烧水,直到蒸气冒出来为之。
你不断的加柴抽拉风箱这就是你唯一可以做的,水有多少同时什么时候开这些你不知道也无能为力。
水来到沸点自然会开,这是你决定不了的。
你可以决定和努力的层面就是不断的加柴推拉风箱。
这就是修与悟的关系!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熟悉的方式来论述这两者的关系的话,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修为量,悟为量变的自然结果即质变。
但是要注意这个说法有个误区是量会让你觉得是一种积累,一种知识和时间的积累,但修行不是积累的过程,而是一个深化与不断蜕化的过程。
是一个“妙转”的过程,单纯“妙转”的过程是不涉及时间与知识的,因为它不属于这个层面,但是你一旦决定要开始修行,就会涉及到知识与时间,你可以做的就是不被时间与知识所阻碍,通俗的表达就是,你精进修就是了,不要管什么时候能证道,自己又到达了哪个次第,自己又完成多少任务等等,这些通通不要管只管“修”。
干就完了,要么悟道要么死在求道的路上,这就是一个真心实意求道者的决心。
当然这种决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缘,或许有人一辈子都没有,或许有人很早就有,或者有人在这条路上慢慢就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