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没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在某一方面花钱毫不吝啬,出手阔绰,可在另一方面格外小气,想要说服他们花这个钱可能比登天还难。你说他没钱吗?不,他账户余额充足,你说他小气吗?不,他不时有大手笔支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并不是统一存放的,我们把钱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的账户里。这个账户叫心理账户。比如,我们有生活开支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休闲享乐账户、个人发展账户等等。大多数人的休闲享乐账户余额充足,所以在购物、娱乐上花钱很大方,不会犹犹豫豫、左右权衡。有些人忽略了给个人发展账户存钱,所以,在读书学习、知识付费时很是小气。过去的我就是这样,在得到花钱买一门课要翻来覆去想好几天,即便那门课程只有几十元钱,性价比超高,但我的个人发展账户里余额不足,所以会格外纠结。
那如何借用心理账户这个概念让生活变得更好?首先,对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分类,给不同类型的活动设置不同的账户,大体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比如生活开支、情感维系、休闲享乐等账户;其次,把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分入不同的账户里,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原则作为判断依据,即这笔支出仅会给我带来当下的满足还是未来持续的满足,尽可能让置换资源带来的满足感持续且长久;再次,不断总结回顾,让账户的设置更加合理,让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

最后的引申思考
我们把钱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们同样把时间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发现自己后来总会把“没时间”当做口头禅,别人让我做这,我说没时间,别人让我做那,我说没时间…可事实上我并不是没有时间,与那些忙人比起来,我的时间充足。原来是我把时间放到了不同的账户里,休闲娱乐账户里时间较少,所以面对朋友的邀请,多数时候都会拒绝。我在个人发展账户里投入了多一点的时间。
可这里有个问题,我的个人发展账户其实设置了很多子账户,比如写作账户、读书账户、听课账户。我虽然设立了子账户,但没有做合理的时间分配,我一股脑地把时间都分给了写作账户。导致的结果是,由于给其他账户分配的时间不足,所以做事情很仓促,而对于写作,仰仗着自己时间账户余额充足,所以毫无紧迫感,有时原本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写作,我会花一天的时间。这就产生了时间的浪费,让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处于较低水平。
所以,从心理账户的角度看,要想提高生活效率,提高资源(时间和金钱)利用水平,需要认真做好账户分类,在这个基础上,合理分配资源到相应的账户里,尽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保证每一个账户的设置意义和它所获得的资源支持相匹配。在这个环节里,一丁点的不细致都会让我们陷入假性勤奋的坑里——看似努力,但收效甚微。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管理自己还需做到精细再精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