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伍绮诗」
《无声告白》是美国作家伍绮诗2014的作品,也是她的第一部处女作。这部小说花费了她6年时间创作,一经出版就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同时成为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强行把自己的梦想加到女儿身上的故事,故事从一开始就告诉了读者结局:主人公莉迪亚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裔身份还很少见,莉迪亚和哥哥内斯是整个学校唯二的两个华裔,本就背负着不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对本就无法融入当地孩子的莉迪亚更是雪上加霜。
莉迪亚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她虽然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头发却是墨黑色的。这种歧视不那么明目张胆,却随处可见,充满了她的整个生活。
她从小在美国长大,和其他人说同样的语言,接受同样的教育,很多时候她会忘记自己特殊的外表,但是对方投来的异样目光却立刻把莉迪亚拉回现实中。
曾经唯一一次收到同学邀请的莉迪亚却不得不为了和母亲的约定而拒绝,她要乖乖听话,这样母亲就不会失望而再次离家出走。
莉迪亚就像是家里这个小宇宙的中心,父母都围绕着她转,而忽略了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
每天母亲总是过问莉迪亚的功课,父亲总是在晚饭时问起学校的情况,然后礼貌性地顺带问一句内斯。
因为父亲詹姆斯发现内斯不管是性格还是外部都太过于像自己年轻时的样子,看到内斯就让他想起自己当时的窘迫,难堪的过去。为了逃避过去,他尽量少和内斯产生亲密联系。
而莉迪亚则不同,她自信,美丽,拥有一张和妻子几乎同样的脸,看着她就让詹姆斯觉得好像自己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母亲玛丽琳则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当年因为怀孕而未完成的学医心愿同样成为了莉迪亚的愿望。
这些强加的希望让莉迪亚觉得喘不过气,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内斯,当自己觉得难过的时候她就会跑去找内斯,只有内斯能了解她的痛苦和孤独。
但是内斯却被哈佛录取,9月份即将踏入新生活,他的生活将不再有自己,他将逃离这个家,留下她一个人。
最终莉迪亚在一个晚上滑着湖中心的小船,沉入了水底。
这样的故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它以不同的面貌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中。
每个父母的梦想也许不同,成为钢琴家,舞蹈家,上清华,北大等等,但是达成梦想的心情一样急切,热烈,压在孩子身上的单子也同样沉重。
对于莉迪亚来说,为了赢得母亲的欢心,她愿意做任何事。「是的」「是的」「是的」,不论母亲和她说什么她的回答都是,「是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自己无法再承受这份梦想,但是却无力反抗。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课题分离这个概念,人生的大部分困扰都属于干扰了他人的人生课题。
我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亲情和爱情都属于爱的课题。在这个故事里,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个课题属于莉迪亚而不是她的母亲,但是母亲却过分参与了莉迪亚的人生课题,导致莉迪亚最终走向死亡。
而对莉迪亚来说,母亲是否离家出走,或者是否喜欢她,都不取决于莉迪亚,这些都属于玛丽琳的人生课题。但是由于莉迪亚害怕母亲再次出走,从而想尽办法讨好母亲,把母亲的课题变成了自己的。
如果父母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背负起自己的人生课题,也许莉迪亚们的悲剧会减少很多。
然而多少孩子在出生前就被父母规划好了未来的路,却不问孩子的想法,「为你好」成为了挡箭牌。
荞麦说过,“人们追求的并不是绝对正确,而是甘愿犯下属于自己的错误。”
生而为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而不是成为一具空壳,当父母的提线木偶。
学会放手,是天下父母最需要掌握的爱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