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王健林的最新讲话,关于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运气
万达在地产上的成功归结为运气,“说穿了,就是行动早了几年”。他说:“其实就是我们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或者城市化进程的红利,我们刚从事地产的时候,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3%,现在是55%,增长了40个百分点。这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对住房、特别是商业中心的需求,我们就是比别人早了几年而已。在中国只要从事房地产行业,或者从事不动产行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都赚了钱。
刚看完一本书《异类》(据说张小龙推荐过,作者马尔科姆,写过另一部畅销书《引爆点》),也是讲成功背后那些容易忽视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自己的延伸思考。
机遇
所谓机遇,不仅仅是运气和努力。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加拿大青年冰球队每年会按年龄选拔新球员,每一届入选球员出生的年份都一样,只是月份不同。同一届再根据个人能力强弱去进行一线、二线的分组。结果有人发现了一个现象:每一届的一线队伍里面出现了大部分球员都是在1,2,3月出生的惊人巧合?
原来这部分球员在个人身体素质和力量上要强于在后几个月出生的球员,因为这个先天优势,他们更有机会入选一线队去参加更多的比赛,接受到更专业的训练,最后成为职业球员的机率就会比在二线队的球员大很多,而这一切正是因为早出生了几个月。
联想到国内上小学的入学年龄标准:截至当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上学。
很多家长为了赶上当年能够顺利入学,都把出生月份改到9月份之前。我当时上小学,由于学校又小又少,要求必须4月份前满6岁,导致出生月份硬是被爸妈从5月改到2月。
如果按照上面冰球例子所反映的逻辑,同样是今年入学,去年十月份满6岁并在今年9月份入学的孩子比起今年通过改年龄提前入学的孩子在注意力和理解力上可能会有优势,输在起跑线从这一刻开始。不知道我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这个原因。
再看初中,高中的重点班模式,更是将“马太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这样看来,有没有可能在现存的教育环境和筛选体制下,埋没了太多原本的“学霸”?!
10000小时法则-在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的锤炼。
主要强调的是对专业技能的持续打磨。但有些能力的初始积累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机遇的一步步推动下完成。
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比尔·盖茨自己说,“我为C-Cubed公司工作过,编写过工资单程序,然后为TRW公司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起到来的。我认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我获得的这一切都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运气的累积。”
我身边有个很好的朋友,高中一个人租房子住,平时无聊,开始学吉他解闷。到了大学,同学里面碰巧有会键盘、贝斯、打鼓,于是几个人组了个乐队,经常在学校表演。毕业后在牛排馆驻唱了一年,拜了个师傅,让他的吉他技术和表演经验提高很快。然后正式以吉他为职业,在一些酒吧驻唱,接一些商演。现在是一名吉他老师。
虽然还不能用成功去定义这段经历,但从里面可以看到他获得的一系列「机遇」。
高中租房子。
大学有一帮同为玩音乐的同学。
毕业去牛排馆驻唱。
遇见了同为驻唱的师傅。
这些机遇的共同点就是给了他更多的吉他练习时间,让他现在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吉他老师的基础,就跟盖茨在编程技能上的积累一样。
因此不要被10000小时这个数字所吓倒,也许你现在做的事情已经是在计时中。
文化的传承
都知道亚洲人玩奥数很厉害,长期霸占的世界奥数比赛的前几名。除了训练水平的效果差异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文化传承,或说民族性遗传。
这个传承要从水稻种植说起。
从历史来看,西方农业发展模式是“机械导向型”的。农场主通过购进更多高新技术设备,实现了付出等量劳动去耕作更多土地。但是在中国或日本,农民们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只能依靠“技术导向型”,即,要想增加产出,只能依靠更熟练的耕种技术,更精确的耕种时间,以培育更优良的水稻品种。
“技术导向型”的稻田文明使亚洲人养成了通过刻苦努力去掌控“不确定性”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在以“应试培养”为目的奥数项目上让亚洲人具有优势。
一个民族上千年的文化遗传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可见,一个家庭的文化遗传对个人的行为影响有多大。
要求孩子每天坚持练钢琴,并不是请个好老师,买架好钢琴,甚至练琴时陪着一起。而是要让孩子看到你也可以为了一个目标去坚持做一件事情。
要求孩子多看书,并不是提供一个堆满书的漂亮书架和书房。而是先问问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在看书上面。
所以当父母的在为孩子规划未来时,先想想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通过看书吸收到的观点,不要花时间去评判对错。能提供一个视角去看问题,想问题,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