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远方的海》一文中,描写了他与妻子海上远行那惊心动魄的经历。让人心生羡慕,却不敢去羡慕。因为我们的生活活成了一地鸡毛。不要说共同探险,四海为家,即使简单的闲话家常,我们也似乎无力进行下去了。
那一对潜水爱好者,本来在上海有很好的职业,但因为看了很多有关“终极关怀”的古今文本之后,他们还始怀疑自己每天上班、下班的日常,开始向往自由自在,开阔无羁的生活,于是他们投入了大海。只要听说哪个好的潜水点,他们夫妻就会欣然赶去。夫妻潜水,每天生死相依,往往是没有孩子,不用买房子的。他们真的是四海为家。可能他们的人生活得真的是潇洒、自由。可即使他们不渴望着养成育女的喜悦,难道他们没有父母,没有其他家人了吗?不牵挂家人,不怕家人牵挂吗?试想,如果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只是我们平常百姓这样的心思,那他们每天该有怎样的煎熬啊。想来,他们也是想得极其通透的吧。但再旷达的人,对自己孩子的牵挂与担忧,又能少多少分呢。只不过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孩子,逼着自己去想开罢了。
那一对夫妻在海上航行了二十五年,每隔半个月会上一次岸,也不过是做些谋生的事。但晚上必定要在海船上过夜。夫妻在海上航行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是很难坚持的。每天晚上两个人都要轮流守夜,这得多辛苦啊。不说狂风暴雨,不说身体病痛,单只这日日的航行,两人朝夕相对,没有枯燥的时候?没有想找个人倾吐的时候?
可能,对于真正投身于大海的人,他们活得是纯粹的,他们心中只有大海,而无其他。就像李叔同抛下了红尘往事,毅然投入到了佛门,成为了弘一法师。当远离了红尘的纷扰,人情的纠葛,内心反而得到了无比的宁静与升华。生命意义变得更明晰,更可触摸。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吧。
而寻常百姓的我们,没有遁入空门的宏愿,也没有四海为家的财务自由与精神独立。所以往后余生,还得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