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叫知识焦虑,关于知识焦虑了,知识付费席卷而来,各大v大佬网红小编都在告诉你,谁又站在时代的风口屌丝逆袭了,朋友圈又在背单词晒读书照了。。。
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现在混得人模人样了,所以我们开始焦虑,我们害怕被身边的人比下去,而知识付费大热正是抓住这样的心理。
于是,今天屯了思维课,明天买了互联网课程,报个英语班,再制定个阅读一年100本书计划吧,嗯~总算站在了时代前沿,终于离人生巅峰不远。
今年下半年,报了几门课程,但很快我就疲倦不堪,学了这么多课程,感觉学到了很多,当我想把文章写出来给别人看时,却发现,什么都能说一点,但什么都说不明白,看似很懂,其实真没那么懂,这就是碎片化学习带来的副作用,停留在浅层学习,知识积累深度不足。
单靠几本大牛的书,单靠几门知识付费live,还远远不够。《三天教你写爆款标题》《15天10w+》《教你30天涨薪50%》。。。
说难听点,这其实比的是谁更会取标题,谁的标题更能get到读者痛点。这时沉得下心来积累更为重要,系统化学习,好好沉淀。比如关于营销,那《定位》《引爆点》等等经典书是跑不掉了,阅读经典是因为要成为大师就是先理解大师的智慧,同时学习最新的知识,是因为知识折旧率太快了,需要保持敏锐的嗅觉。
花大量时间,系统深入的阅读,这样的时间空间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太奢侈,所以我还是要来说几个应对知识焦虑的方法,都是赤裸裸的金钱堆积起来的,哭
没有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就像平安夜里没有火柴的小女孩。。。
先学现阶段用得上的知识,加以运用实践。假设你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你渴望能学习演讲、 成为数据分析师 、拥有一份好工作。但是很明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当务之急。 那么学习规划职业发展 、写一份优秀简历 、学习面试技巧、学习职场礼仪等就是现阶段有用、能及时用得上的知识。在众多付费选择中,关于面试求职类课程就是选择的对象。
在精力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学会"聚焦" ,暂时先砍掉学演讲、数据分析这些现阶段用不上的技能 。因为得到的知识,永远都只有在找到了某些“致用”式的场景和出口,将其加以应用之后,它才能真正给你带来价值,或者说价值才能被最大化。
不比认知范围差太远。想起小时候看书,超越年龄的书往往使我一头雾水,前不久偶然翻阅,才领悟其中的道理。《金瓶梅》在初中生眼里大多是一本阅读版动作片,有一定人生阅历的沉淀的人才懂其中的妙处,当学习的知识超出认知范围太多时,一方面很长一段时光都用不上, 另一方面当时很难领会其中的价值,就好比一个5岁的小朋友,看不懂《百年孤独》的价值一样,因为他的社会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思维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有人说,现在看不懂的,都会积累起来,总会有恍然大悟的一天,其实,你能读懂的书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去看一本,不知哪天,才能明白其中价值的书?所以,当知识超出认知范围太多,不妨等一等,慢慢地,当认知差距变成,努力点,能看懂时,事半功倍。
判断知识来源是否可靠,学会过滤知识。焦虑感的增长,与信息量呈几何数增长成正比,我们难以分辨,这些知识是否可靠与优质。
知识来源分四种:一手知识、二手知识、三手知识、 四手知识。
经过大量研究后发表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这些属于知识的源头,权威性最高,属于一手知识。
作者根据论文观点全面客观的转述,有清晰证据和出处。如维基百科,某领域权威人士的演讲,属于二手信息。
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比如写《异类》一书的作者当时读了埃里克森等人发表的一篇关于刻意练习的论文 ,随后写了《异类》,然而只抓取出来一个“1万小时定律” 的观点,却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传递不全面的信息,容易造成知识误解,属于三手信息。
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鸡汤就是个代表,属于四手信息。
知识爆炸时代,优先选择客观、全面、有理有据的一、二手信息不失为有效过滤低质量内容,减小信息量的方法。
然而一二手信息很多是专业的术语,注重严谨性,对吃瓜群众来说,有一定的读取难度,在这种虐待之下,大量的快餐阅读出现了,如公众号文章、快餐书等,快餐阅读虽然很爽,但还是有很多没营养忽悠人的信息啊,怎么破?
很简单,去了解传递知识的人在该领域的成就,是否有足够的发言权,是否正儿八经干过这事。
前阵子我想买一本关于文案写作的书,然而市面上的文案书太多了,学不过来不说,而且低质量内容很多,这时怎么过滤呢?
首先,把文案界牛轰轰的大牛都列出来,找到他们写的文案、文案的观点、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等,以此来判断权威性,最后找到了通过写文案给企业业绩带来倍数增长的某大牛,同时关注了他的知乎文案专栏,内容也是相当优质,其次还通过豆瓣 、网页上的书评了解到这本书确实评价不错,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足以证明他在这个领域是有足够的发言权的, 于是果断购买他的书籍。
最后,如果你觉得知识不便宜,那你试试无知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