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还活着?——评李晓红《生命的思考》
作者:陈师明,我的原创公众号:独孤风子(ID:Newbacon007),微信号:fushubu
第一次上完《生态哲学》这门课,我陪同学去了吉大北门外的学人书店,当时记得李晓红老师推荐了一本她写的新书《生命的思考》,于是我问了一下店主,想不到果真有这本书,于是就买了。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提到这本书,我发现她有很多观点都已经在这本书里表达了,当时还在看一本也是李老师推荐的一位美国人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李老师从这本书中吸取了许多观点和理解,我很喜欢这两本书,有个想法就是赶紧把书看完,然后写个读后感及疑惑给老师看,可到最后书是看完了,课也结束了,这个想法我却没落实。我想了想,主要还是觉得这本书虽然字数不算多,但其内容信息量太大,十分丰富,中国的和外国的,宗教的、哲学的和科学的各方面都有涉及,虽然语言简洁清晰易懂,没有多余的废话。
只要是人,是个正常的人,都会思考,或多或少对生命有所体悟和感受,我也是,而且更加严重。我是文科生,又是学哲学的,我平时就爱好思考,又详细了解历史,关注现实,学习了中外各国的哲学史,这无形中对各种人物的人生命运以及哲学大家的理论观点的兴趣更加重了我的思考,思考这东西不能没有,但我却常常泛滥,引起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带给我的痛苦常大于快乐。
爱情与死亡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两大主题,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人不能永远只是小孩子,总要学会长大成人,小时候可以无忧无虑天真地玩耍,长大了就要学会面对现实,接触各种东西,有许多事情要自己去抉择和经历,呈现在面前的是各种社会百态和人生百态。当有一天突然发现,“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维特根斯坦语)以及“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是可以被理解的”(爱因斯坦语),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太美妙了,我竟然能够思考,我竟然能够知道我在思考,其实,只要有闲暇的时间,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的,不自觉地就自觉了起来,专门花时间进行各种思考,享受着思考带来的美妙乐趣,仿佛天地只为你一个人存在,你就是宇宙的中心。
生命是什么呢?很多人都在说,每个人都可以说,没有一个统一的、不变的答案,很多的答案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你并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和思考,就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终极,终极可能存在,也可能只是构造出来的,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或许它存在着,但永远都无法达到实现,却永远都需要去追求。人们往往向往统一稳定,对“一”痴迷神往,可现实却常常是“多”,即使有“一”,也常常会被破坏,继续混乱繁杂,不确定,但即使如此,人却不放弃对“一”的爱好与对确定性的追求,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
有人说,哲学和生活应该分开,哲学就是哲学,生活就是生活。这是针对态度来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却反对,这两者能分开吗?分的开吗?我认为这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哲学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就是它的存在土壤,因为人要生活,如何可能哲学不进入生活?有人说,哲学是纯思玄思的,离生活太远,生活中是没有学术理论上的这种哲学的,尽管哲学理论关注和思考生活,但生活没有这种理论照样能生活下去。是啊,何必庸人自扰呢?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反问:你是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还是愿意做一只快乐的猪呢?问题不在于生活需不需要哲学,而在于竟然可以这样,有这样一种或那样一种与此不同的存在,而你竟然意识到了,竟然被发现了。
自古至今,许多人提出了许多问题,也有许多人做出了许多的回答,但有些问题却没有退出历史,还在讨论中。在学习中我接触到了这些问题,我也在思考,在我这个时代,在我这个独特的个体上问题又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不仅要想到前人的回答,还要想到在我身上的不同的对回答的影响。有时,你会想通一些事情而兴奋不已,有时,你却常常苦思冥想而不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于是痛苦压上身,你会觉得头痛脑胀,你分不清是精神还是心灵在受苦,总之,你知道你很难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突然那么一个念头闪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不死了算了?
人终究是要死的,自古至今,死了那么多人,现在活着的人将来也是要死去的,只是个早晚的问题,我为什么赖活着?我活着有什么好处?我活着到底要干什么?是谁让我出生的?是谁规定我要活着的?我活着这么痛苦,这么孤独,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爱我,只有我一个人了解自己,甚至自己也不完全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也不确定是否爱着自己,人就垮掉了,瘫痪了,一切显得那么荒诞可笑,说不定死亡是个解脱。但死亡是什么呢?虽然依然是很多人说过,但是他们顶多只有过死亡的体验,而没有真正死亡过,既然你没有死亡过,你又何以知道真正的死亡是什么呢,因为死亡了的人又不会说话告诉你答案。因此,人对死亡是有恐惧的,人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死亡后又是什么,毕竟生活只有一次。但是仍然有人愿意舍弃生命,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历史上有那么多天才、大师、名人自杀,这是为什么呢?
我沉浸于生命中的思考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我头脑里有各种观念在相互斗争,此起彼伏,好在我还有清醒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被分裂了,被撕裂成了各种人格。李老师在《生命的思考》一书中,说到我们遗忘了与现实合一的心灵家园而迷失在彼岸的精神世界,人类在创造精神文化的同时,却逐步脱离了现实又迷失了自己,她特别区分了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认为心灵与精神这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是理,一个是像,是精神制造的分裂,是观念制造的异化。
李老师认为人的生命中存在着三个世界,分别是经验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这三个世界分别对应人的生命中过去、未来和现在三个时间段,只有当下是真实的,经验主义与理想主义都只是停留在人的意识里的观念世界,而只有现实世界才有着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大脑(精神)的机制是知与思,而心灵的机制是觉与观,是真实感觉的器官与机制,要达到对生命本性的认识,必须砸碎自己精神的枷锁。
李老师是个“现实主义者”或者“自然主义者”,宣扬对现实力量和自然法则的信仰,她对生命的思考最终全部落实于“现实”,认为现实是生命在当前的展现,是生命最真实的状态,现实就是自然法则作用于万事万物的结果,哲学就是为事物的合理性寻找根据,而合理性就是生命要寻找的最佳状态即符合生命法则的状态,“现代哲学就应该引导人们理解现实、亲近自然、合理生活,为人们信仰自然法则、接受自然教化,提供更多合理的根据。”(李晓红语)
同时,李老师还是个“快乐主义者”,这和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不同,她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快乐,人们都是以寻找自身的快乐作为自己人生的目的,快乐是生命的自然法则,快乐的人生才是合于生命本性的,生命是有快乐而产生的,人生之苦是因为心灵不能自主,思想扭曲了现实。
李老师对像我这样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生命情感配合物理理论,二者交相辉映,尤其是近现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能量场、波粒二象性、超弦理论、测不准原理对生命的启示,她的许多观点很令人亢奋,让人励志上进。但是,我从中也发现了些问题,比如二元论问题,符合论问题,绝对现实主义问题。
第一,她在书中明确区分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动的世界和静的世界,先天和后天,情欲本能和理性自觉,心与脑,灵与肉,阴与阳,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等等,明显存在二元论,但我却不认为李老师是个二元论者,因为她始终在讲一个“一”,自然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语),她是同意三个空间的划分:宏观空间、虚空间(微观空间或亚原子世界)、超微空间(心灵世界或零点能世界),她是默认中国天人合一境界的,阴阳五行一体,道一以贯之的,她是接受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终极追求理论的万物的始基和大统一理论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整体论,超越对立物的统一,宇宙、自然和生命服从同一个法则。
第二,她讲人生完美的生活就是要使主观的精神合于客观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真理就表现为每一当时当下我们的认识合于客观现实,这里表现出很强烈的符合论色彩,我认为这是由于她的“现实主义”的结果,一切向现实看齐的要求,对不对还得讨论她的“绝对现实主义”。
第三,上面已经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她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一种对自然法则的信仰,要求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表达自然,回归自然,回归现实,追求质朴、真实、与自然合一的生活,但是这种现实太绝对了,太中心化了,而且贬低理想,打击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有些不妥。
最后,我明白了我为什么还活着,我的存在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或许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我的出生就是要改变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将要像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那样作出伟大贡献,古来圣贤皆寂寞,孤独与伟大常相随。因此,我要享受孤独,我不能死,我要活着,我会活得很精彩,即使生前不享受任何荣耀声誉,但死后必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独孤风子,2011-06-25,写于吉林大学前卫南区南苑二舍373寝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