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

作者: 桐馨悦 | 来源:发表于2022-08-02 21:11 被阅读0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川端康成的生活里有许多的人生不幸,他的少年没有幸福的欢乐。对亲人和家庭的观念都是很抽象的,自幼成长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里。

    川端康成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患有肺结核,身体孱弱,在川端两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之后母亲、祖母、姐姐相继过世。

    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下眼瞎耳背的祖父与他相依为命。祖孙二人常年生活在一起,却总相对无言,祖父的孤独,无疑传染并影响了年少的川端康成。“尔后养成瞪大眼睛直勾勾地盯视他人的习惯,这种凄怆而单调的气氛,对幼年的康成的感情不 免染上些许悲凉的色彩,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阴影。”

    丧失亲人的悲哀,孤独的境遇,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的性格。其早期的创作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以及对人生的幻灭和死亡的恐惧,感伤与悲哀是作品的基调。然而正是这种扭曲、畸形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渴望人间的真情,对女性充满着泛爱感,并先后与四个千代子产生过错综复杂的情感,于是他的生活中又常常充满了对爱情的失意与寂寞,而伊豆的舞女正是他在伊豆半岛旅行途中结识的第二个千代子。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先生的成名作,是作家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用他的文字魔术般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灵动的女性,一份纯稚真诚的感情。尽管全篇不着一个“爱”字,却流露着爱情的忧伤与愉悦,淡淡的哀伤,淡淡的美。

    《伊豆的舞女》有着双重的抒情色彩,伊豆半岛和伊豆的舞女互为映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抒情世界。

    作家称伊豆半岛是“南国的雏形”,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伊豆半岛三面环海,依山傍水,天海一色,“密林花丛之中,星星点点地点缀着古色古香的名刹和热气弥漫的露天温泉浴场,更给自然的景观增添无限的风光”。川端文学研究家长谷川泉在“汤本馆”题字:“伊豆旖旎的景色,同川端文学的抒情融合在一起,从而在川端文学作品中展开了拥有独特魅力的美的世界。”

    《伊豆的舞女》是作家内心真实情感的剖露。薰子便是舞女的原型。川端在60岁写《落花流水》时说:“《伊豆的舞女》是有模特儿的”。川端先生一直记挂着她,后来多次到伊豆,并把伊豆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伊豆的舞女》在电影、电视和广播上映播,而且还写进了教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据说,这位舞女后来一直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她不想去破坏川端笔下舞女的形象,也让那个羞涩、善良、美丽的舞女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并留下了一段醇美的情感,虽然遗憾其未能有大团圆的结局,但依然完美得震撼人心。

    川端在伊豆享受到了自幼缺失的大家庭的温暖,以及别人把他当成正常人平等对待的礼遇,在舞女议论说他是个“好人”时,他心里就万分激动,并且产生了纯洁真挚的友谊。因而,在伊豆,他觉得自己全身心洁净得像洗涤过一样,不染一丝纤尘,而且对舞女们受人歧视凌辱表示忧愤。

    川端和舞女之间所流露的“悲哀是直率的,寂寞也是直率的,没有一点虚假和伪善,也没有任何杂念和阴翳,是水晶般的纯洁。”他们在忧郁、苦恼的生活中,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温暖,并萌生了一种半带甘美半带苦涩的爱恋之情,但是直到分别,都只有只言片语。

    这种含蓄的东方古典美,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只是在他们奔跑着挥手道别的瞬间,仿佛所有郁结在心底的感情突然之间崩溃决堤,那种清新的笔调下隐含着满腹的失落与忧伤,不禁让人惘然。

    也许还有重逢的时候,也许就是永别,也许没有也许,人生的飘零何处是归程,何处是尽头?在惜别的那一刻,作家“创造出了一种难以形容却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进一步表现了日本美学传统中的抒情美”。在这里川端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抒情形式。

    事实上,川端笔下的爱情更多的是眼泪与辛酸、哀怨与凄怆,早期的“孤儿情感”形成了他孤僻、寂寞、忧郁、脆弱、多愁善感和神经质,而他又放任这种情绪滋长,以致于他后来逐渐有一种消极厌世的宿命论思想,觉得“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长久的。

    在川端先生《伊豆的舞女》这篇短篇里,川端用诗一般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份无奈的辛酸、无限的苍凉与无尽的凄美。读过很久之后,依然会在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原载贵州师范大学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cj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