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写于2017.7.24.)
生命无常,人终究还是多些敬畏心地好。
——题记
上周去急诊蹲了点。
我约的跟访是下午到晚上,上午去开了个会,想着当天要出稿,中午找了家肯德基码字,手机码起来着实麻烦,下午1点出头才到某院。
某院急诊,很有名,一是分科细致,二是地方极小,人挤人得厉害。我跟的两个科室是神内和皮肤,别家很少看到这两个科室会从急诊内科中分离出来。
说两个故事。
一个吃着吃着饭就没了的老太太
一个老太太,61岁,上午来医院看门诊,大概是等检查之类的,中午和儿子老伴在医院附近吃饭,吃着吃着突然人就倒下去了,饭呛在喉咙里,赶紧送到急诊。
医生先是把她喉咙里的饭一点点扒出来,防止窒息,当时老太太还有些意识,加急CT,前面就几个排队的,结果躺着躺着,情况越来越坏,中午吃的东西也一点点吐了出来。
CT一扫,呵,浅灰色,好大一片,脑出血。
“这样的情况应该是没救了。”医生对我说,表情很淡然,我问他这样的情况多不多,他说基本每天能遇到一个,所以有这样的神态大概也不奇怪。
人事还是要尽的,老太太被送去了ICU,插管,当时单侧瞳孔已经放大,脚底却还有一点知觉;神内的医生找神外会诊,自然希望她还有手术引流的希望,不过,那出血范围连神内医生都能基本判断,手术机会渺茫得很。
果然,不一会,神外医生跑过来说,没有手术指征了。
“这情况也就3分吧。”神外医生说。3分,术前评估最低一档,基本没有救治希望。
“不是啊,她送进来时候还有意识的,脚底现在也有感觉,单侧瞳孔放大可能是出血压迫了一侧视神经。”一名神内基地规培生说。
“那也比3分好不了多少。”
“是好不了多少。”
这是我第一次看医生如何向家属宣告没有希望的病情,我原以为现场气压会很低,毕竟一个还能正常吃饭说说笑笑的老太太,一两个小时就成了躺在ICU床上、单侧瞳孔放大、只能等死的行将就木之人,真是传说中“进来的时候还好好的,说没就没了”,作为家属,怎么能接受?
但现实全然不如我所想,医生直白得很,“你妈这个样子,不行了。”“没有手术指征,我们只能给她用一些内科的药物,但只能缓解,如果继续恶化,我们就要插管,可能过不了今晚。”“最好也就1-2天吧。”
儿子愣了,一点不夸张地说,眼里泛着泪光,一个下午进进出出诊室好多回,一遍遍问:真的没希望了吗?用止血药不行吗?
“只能说尽可能帮你用药,但就是姑息,心理准备你要有。”“你还要考虑下是让她在这走,还是你们要拉回老家去,一旦在我们医院去世,一切就在上海办了,不会让她出上海的。”“如果要拉回老家,你自己要尽快联系救护车,估计4点左右就会插管,插管之后,救护车基本就不会接了。”
此外,医生还让儿子决定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抢救,从1点左右送到医院,到4点左右可能就要插管,我不知道儿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医生说的话说给自己爸爸听,又是怎样和爸爸做出决定的。
一个过敏性休克病人倒在面前
越往医院跑,我越觉得自己像是“幸存者偏差”一般地活了下来,原先以为活到20多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现在却因为听多了关于死亡的故事,对活着这件事抱有越来越多的敬畏。
在皮肤科的时候,遇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姑娘,20多岁吧,浑身皮疹,医生问她“过去三个礼拜有没有打过针、吃过药?”皮肤过敏的原因非常难找,药疹算是相对容易的,同时,也比其他过敏更高发和危险。
毕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可远比一顿海鲜长得多。
姑娘说,不久前打过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一起,可以说是药疹群组里最危险而常见的存在,别人的过敏发于皮肤,起一些红疹,瘙痒,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就能有反应,他们却常常累及脏器,甚至引起气管水肿,导致过敏性休克。
医生建议姑娘住院,以免在家中过敏性休克,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姑娘愣了,谁活个20几岁还没遇到过皮肤过敏?过敏而已,怎么还要住院的?
话音未落,一个站在她身后的男子径直倒在了她身上——过敏性休克了。
姑娘吓哭了,医生安慰了她两句“别怕啊”,就赶紧跑出诊室找人,推来轮椅,把男子带走做进一步处理和检查,好在男子不算严重,倒下后很快就有了意识,能自己坐起来。
这家医院皮肤科很有名,病人络绎不绝,晚上医生只有一个,她走了,后面排队的病人显得很不耐烦,一个老太太缠着穿白大褂的我,问我:就一个医生,怎么还跑掉了?我从很远的地方过来,连续几天了,要吊水,吊晚了我回去要没车了呀。
起初,我本着“跟访”的原则,不介入医疗过程,奈何老太太一遍遍碎碎念她回不了家的事,还问我小姑娘看完了没,什么时候轮到她,“我就开个吊水单,很快的”——很快地,我就忍不住了,跟老太太讲起理来,大意是,急诊本来就该谁急谁先看,那个男的都晕倒了,医生先处理他很正常。
“不是有急救医生的嘛?皮肤科医生跑去干嘛啦?”在老太太心里,急诊皮肤科估计就是个皮肤科“夜门诊”,跟急诊没有半毛钱关系,急诊的病人都应该由“急诊医生”去看,而非“皮肤科医生”。
“他是皮肤科病人啊,当然要皮肤科医生去看了。”
后半句,我很想说,难道你晕倒在门口了,还希望诊室里的医生若无其事地叫下一位进来看吗?
生命无常,人终究还是多些敬畏心的好,像那名男子那样在急诊室里的情况,医生说,她当了好几年医生也就遇过几例,但不管怎样,我跟一次急诊就能撞上,说是“运气”,也有“几率”在里面。
而那个吓哭的姑娘,看到这一幕,对住院再也没有怀疑,医生回来,她麻溜地领了住院卡,估计第二天一早,就会给住院部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