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个相反的办法,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从巴菲特的能力圈和舒适圈这两个概念,谈谈如何建立知识结构。
1、为什么看上去相反的两种方法都很有道理呢?
我们在看知乎、公众号文章时,常常遇到一种情况,发现了一个很有道理的方法论之后,哇,好像天底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恨自己怎么没早点看到。
可过了一阵子,又发现了一个新方法,看起来也很有道理,可是,且慢,为什么跟我几天前看到的方法是相反的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类文章,讲如何终生学习、如何建立知识结构的,常常涉及到一个概念:舒适圈(也叫舒适区)。
我也常去雪球的价值投资圈里潜水,这个圈子里的人也会讲一个“圈”,叫“能力圈”。
“舒适圈”和“能力圈”看起来差不多,指你为自己划的一个圈,里面都是最熟悉的领域、知识、方法、习惯、心态……
但是,这个两个理论却是完全相反的。
“舒适圈”理论认为,舒适区里有安全感,但缺乏挑战,只有走出去,你才能进步;
而“能力圈”投资理论却认为,每个人应该专注自己的知识边界,围绕你最熟悉的领域投资,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当你看到一对矛盾的理论时,不要急着骂娘,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方。你应该感到高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让你从更高的层次,同时理解这两个理论。
2、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
一般人都是先了解“舒适区”的,所以再看到“能力圈”这个矛盾的理论后,我们应该立刻回头问自己一个问题:
“舒适圈”这个心理学的概念,当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总结什么现象的呢?
以“社交恐惧症”几个现代症状为例:
讨厌做自我介绍。
玩手机80%的时候是为了避免和陌生人说话。
能发微信绝不打电话。
看见认识的人如果距离够远宁可绕道走。
跟人讲话从来不直视对方的眼睛。
看到这赶紧到文未点个赞,回头接着看……
简单的说,“舒适圈”里的状态让你心里有安全感——沉默、独自玩手机、发微信……;
相反,“舒适圈”外的状态让你产生心理焦虑——自我介绍、和陌生人说话、打电话……
“舒适圈”的那个圈,就是你内心的安全边界,这个理论本来是解释某些心理状态的,但后来,发展成了“刻意学习”的理论后,作用发生了变化。
如果学习和工作上,总是停留在“舒适圈”内,就是只关注自已最喜欢的东西,只了解自己熟悉的方向的知识,只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自己习惯的工作做到自己习惯的水平,就不可能达到新的目标。
所以“舒适圈”理论,发展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并认为,人应该跳出“舒适圈”,到学习区去学习(但不要触及恐慌区),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圈”。
了解了“舒适圈”理论的价值取向之后,你就知道,下面应该怎么去分析“能力圈”了。
3、为什么要回到“能力圈”?
我们再来看看“能力圈“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圈”以是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坚守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巴菲特在他“致股东的信”里,是这么解释的:
“你不需要成为每家公司的专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只需要能够评估你能力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关键,而了解它的边界则至关重要。”
为了解释这个重要的投资理念,巴菲特讲了一个俄罗斯移民老太太的故事,她是内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家具卖场创始人,巴菲特给她投资一个亿。
老太太英语很烂,不懂股票,只知道收现金,甚至巴菲特投资她的公司时,也只能用现金。
巴菲特与创始人Rose Blumkin
这位老太太的能力圈是什么呢?巴菲特说:
“如果价格合适,她今天下午会买5000个茶几。她会零零碎碎的买20个不同的地毯,和其他所有类似的东西。
“拥有这么狭窄的能力圈丝毫没有问题。事实上,她对那个领域看似死板的投入让她可以集中精力。只有专注,她才可以克服自己的短板,实现如此非凡成就。”
“能力圈”理论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但你先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价值投资者往往要面对很多不同行业的公司,会有专业知识不足的感觉,很多人为了懂明白一家公司,往往会“强行理解”那些行业的专业知识,最后成了“半吊子投资”。
于是,巴菲特理念横空出世,不懂不会让你输,没有意识到“有些知识超出了你的能力边界”才是真正的风险。
“能力圈”理论其实就是四个大字:不懂不投。
从巴菲特开始,投资界才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有人专投消费类公司,有人专投科技公司,有人专投周期性行业……
知道了“能力圈”理论来历,还有必要知道这个理论在其他领域的扩展。
这两年,有一本书很火——《断舍离》:
“断”指不买不需要的东西;
“舍”指清理掉没有用的东西;
“离”则指抛弃对物质的迷恋。
这个跟投资不搭界的生活整理术,其底层逻辑与“能力圈”理论的是完全相通的。
“断”和“舍”的标准是没有用的东西,但什么叫“没有用”呢?
仔细看过原著,你会发现,不光是指用不上,还指那些自己驾驭不了的、超过自己的“能力圈”的东西。
《断舍离》实际上是“能力圈”理论从投资向日常生活领域拓展之后的“新”理念。
知道了这两个理论的来龙去脉,你就能站在一个高度去理解它们,但要转变为行动原则或操作方案,我们还要比较两者在细节上的不同。
4、一个是向外拓展价值,一个是向内寻找价值
首先要问,巴菲特的“能力圈”与心理学的“舒适圈”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认为基本上是的。他们能同时存在,是有不同的出发点,用不同的价值观看待同一件事。
投资注重的是安全边界,因为再小的错误都会降低你的存量资产,所以“能力圈”侧重于如何避免错误;
学习注重的是边际效率,因为再大的错误也不会减少你存量知识,所以“舒适圈”侧重于如何提升能力;
所以在工作上:
思考要走出“舒适圈”,决策要回到“能力圈”;
培训要走出“舒适圈”,执行要回到“能力圈”;
绩效提升要走出“舒适圈”,业务扩张要回到“能力圈”;
舒适圈是“知”,能力圈是“行”。
“能力圈”是能力运用,大小不重要,边界最重要,你可以在极度狭窄的细分领域做出大成绩;
“舒适圈”是能力形成,边界不重要,大小才关键,你要不停的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
比如前面的社交恐惧症,你可以“走出舒适圈”,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生活更丰富;也可以“回到能力圈”,专注自身的能量,把擅长的东西做到极致。
如果说舒适圈是“知”,那么能力圈就是“行”,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5、“能力圈”与“舒适圈”的知行合一
还是回到巴菲特的例子。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联网类的公司,从微软到Google到苹果再到BAT,而巴菲特几乎都没有参与。
巴菲特漏掉了近三十年最大的投资机会,但从他的投资理念来看,他只是遵守了他自己的投资原则,在自已不懂互联网的时候,就不愿跟风,不去赚“不属于他”的那份收益。
但巴菲特并没有不学习,呆在“舒适圈”里退化,他在理解了互联网之后,在互联网进入普遍人的生活中之后,他也开始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以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选择大量买入苹果公司股票。
在巴菲特动手之前一年里,苹果公司的股价下降了三成。但对于价值投资者巴菲特而言,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标的——持续盈利增长、持久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身边的人都用苹果,巴菲特开始理解这个伟大的产品的意义。
从他开始买入苹果股票至今,股价已上涨了70%。
就像他对“能力圈”扩张的解释:
“我们的能力范围可以扩大,但只能缓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偏离了这个纪律,就经常会犯错误”。
6、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我之前在《你那不是知识,顶多是横店的布景》中说,知识碎片化时代,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结构,评论有人问我,如何形成知识结构?
这篇文章就是方法之一,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属于“能力圈”(或者叫舒适圈),新的知识方法一定是在舒适圈外的,所以让你产生焦虑。
这就是形成知识结构的绝佳机会,像我前面那样,先了解新旧知识方法的大轮廓,再比较它们的细节不同。
然后把握一个原则: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可实际上,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是相反的——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断、盲目行动,遇到问题后,又退回去,复习自己理解了100遍的知识,最后得意洋洋地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巴菲特没有教会我们任何可以复制的方法,他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身体力行的价值观,价值投资则是他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方式而已。所以,我现在感觉价值投资不是一种致富方法,而是一种人生修行。
在一个投机取巧盛行的文化里,投资人和上市公司始终是处在一个相互欺骗和相互背叛的游戏中,这场游戏始终需要吸引新的无辜的人加入,这必然伴随着许多人的血泪,终结一定是一批人的倒下而个别人暴富,既无法进化出一个好公司,也不会进化出好投资人。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年那么如饥似渴地追求金融学,人到中年后却不再对估值模型、交易策略和市场指标感兴趣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漫长的熊市中,我苦读维特根斯坦,现在回头再去看巴菲特,竟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过去我总想从巴菲特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市场方向,现在想起来,巴菲特没有教会我任何可以复制的方法,他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身体力行的价值观,价值投资则是他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方式而已。所以,我现在感觉价值投资不是一种致富方法,而是一种人生修行。
我现在更注意那些原本被我忽略的巴菲特言行,我将其归结于一种美德。比如: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年过80还继续从事他热爱的事业;他忠于爱情和友谊,没有因财富和分歧而抛弃发妻和老友;他生活朴素,住老房子开旧车,穿件老套头西装;他乐善好施,决意将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事业用于人类的进步;他教子有方,真诚坦率,他意志坚定,笃信自己的判断,从不考虑在华尔街拥有办公室,因为“那里的消息太多了”;他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买入一个公司前会和管理者推心置腹交谈,内容往往不涉及估值和业务,而是“要看他是否是一个能和你一起喝一杯啤酒的人”;他绝不随波逐流,追涨杀跌极少与他有关,他只买他能理解的股票。所有这些美德散落在各种有关巴菲特的书籍和报道的角落里,以前从未引起我的注意,直到在沪深股市起伏那么多年之后,我才发现这些美德,而且这些并没有超出常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唯一重要而可贵的是,他把上述美德坚持了几十年。
我认为巴菲特的财富是他的美德正好体现了进化的要求,大自然和造物主赋予了他的财富成功,不是希望我们去复制他的技术和方法,而是树立了一个美德楷模,并赋予了激励我们的动机。坚持上述美德的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财务自由之后,他几乎帮助了他的早期股东全部实现了财务自由。想通这一点后,我觉得我应效法他的美德,而不是学习他的方法。而效法美德本身应该是无目的的,不能以财务自由为目的去效法这种美德。康德说“人就是目的”;维特根斯坦说,“人的一生是一场道德的拼争,要拆毁骄傲的大厦,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维特根斯坦传记中有关他放弃全部财产的那一段我曾不太理解。维特根斯坦是原奥匈帝国首富家庭仅有的身体无残缺的男性继承人,他继承遗产后,将其全部转赠给了两个姐姐。许多人质疑他的慈善动机,为何不捐给更需帮助的穷人?他回应:突然把一大笔钱分给穷人只会让他们堕落。直到我读了威尔逊的《地球的社会征服》后,我才理解了他的动机(或按维氏的话应该这样说:我才不再对他的动机感到困惑了,并将这种困惑的消失视作是一种理解的结果)。在最近一次冰河到来之前时期的化石发掘来看,当时最小的蝙蝠躯体也比现在你用的脸盆大,而最大的海洋动物则能长到130吨。威尔逊说,很难找到环境或基因突变的证据来解释为什么动物们会进化得这么大,只能从结果反过来去理解他们,只能依靠比拼个体来获得生存空间,因为当时地球上大多数物种都还没有进化出社会化的生存能力。
站在今天,反过来看待过去的历史,似乎就容易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动机。穷人的窘境是竞争的结果,你只能致力于维持一个公平的社会,鼓励所有人去参与竞争,并接受这个结果,而不是用你的钱和同情心去改变结果本身。不断地把ST类型的垃圾股继续重组,可能会使得市场无法培养和鼓励投资人买蓝筹股的习惯;不断地兜底和刚性兑付,可能会使得市场无法让投资人建立一种正常的风险预期,并最终提升了全体参与者的融资成本,从而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的进化效果。那么我们得到的是倒退。如果我们教条地执行“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而不是去解决问题,鼓励创新,不是沿着进化论的道路去维持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那么,稳定最终将压倒它自己。
维特根斯坦放弃全部财产时花了一大笔钱聘请律师,负责监督这些接受他赠予的亲友,禁止他们以后用任何形式来资助自己。受聘的律师团无比惊讶地说:“你这是财务自杀”。读到这一段,我一声叹息,我大多数时间在考虑如何获得财务自由,我现在理解了,人如果要靠财务来实现自由,则精神和财富将永无自由之日。
我对巴菲特“低价买入蓝筹股并长期持有”的理念十分认同,但现在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首先,对低价买入蓝筹股来说,什么是低价?10倍市盈率买入,20倍抛出就是价值投资了吗?我是在实践价值投资还是在炒市盈率?这种投资方法和对冲基金分解期权delta,然后炒波动率不是一回事吗?25%的波动率买入合约,45%的波动率抛出合约,仅仅是标的物不同而已,哪有什么价值投资?若把价值投资归入美德和价值观,那么在伦理范畴里,没有什么逻辑可言,没有因果关系,没有技术分析,那些我能描述的东西,只是借助着具有逻辑功能的语言把你带到了不可言说的伦理边界,你要凭自己的理解和冲动去冲撞这个边界,从而得到自己的理解。维特根斯坦说,“不可言说的事物显示着自身。”
我现在理解的价值投资是:给好公司投钱,然后和它一起成功。并不是巴菲特选股有多么高明,而是那些被他投资的公司都是进化的胜利者,是在残酷的优胜劣汰竞争中剩下的幸存者,是在市场中锻炼出优质基因的冠军。巴菲特不过是早年就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了。那么,该怎么找到这些奥运长跑冠军呢?过去我有许多答案,从财务报告,行业周期,技术革命,估值模型等各个角度去分析;现在,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去做个更好的人。恩格斯说过:“伟大灵魂总是相互吸引的。”当你是个高尚的人时,当你具有美德,品行和操守时,你就会相应去选择和你价值观相近的公司,这些公司应体现勤俭、努力、创新和忠诚的品格,分别对应了“成本节约,高效生产,技术创新和股东回报”的特性。具有这些品格的公司一定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当然,这种胜利一定是曲折反复和艰难困苦的,因此,一定要长期持股。当然,对于再好的股票,也要重视低价买入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推高股价给其造成激励。今天的万物不正是从严苛的生存环境中进化出来的吗?资本市场就是个进化中的热带雨林,造物主通过你来体现它的意志。让你带着严苛的条件去资助一个需要帮助,且值得帮助的好公司,让这个好公司在市场中得到锻炼,磨炼竞争力基因,最终胜利,而那一天,你也获得了回报,你和那家上市公司都是进化过程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尚的投资人会选择出高尚的公司一起进步。而在一个投机取巧盛行的文化里,没有人会奉行美德,投资人和上市公司始终是处在一个相互欺骗和相互背叛的游戏中,这场游戏始终需要吸引新的无辜的人加入,这场游戏必然伴随着许多人的血泪,终结一定是一批人的倒下而个别人暴富,既无法进化出一个好公司,也不会进化出好投资人。
---------END---------
汇说FTsay泛金融革命发起与引领者!让每个人更平等的参与金融市场是我们的使命!即使你生于贫困,也绝不能死于贫困!
我们坚信励精修行,方可得道:投资是生活的艺术,交易是一生的修行!愿与你以投资交易为生,共同奔向财富自由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