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界一大谎言:你能看见“真实”

世界一大谎言:你能看见“真实”

作者: 发愤的草莓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1:14 被阅读0次

    原创:发愤的草莓

    image

    你微信“朋友圈”看到的那个她,和真实的她会一样吗?

    发一段励志的话,配一张富有深意的照片,朝气阳光,能量满满。

    手机之外,她却是被生活伤害的人,遍体鳞伤,黯然神伤。

    在半虚拟的世界里,有的人是真实的,有的却判若两人。

    孰为“真”?我们能见到多大程度的“真”?

    01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风靡大江南北,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精巧细腻的画面,令我们陶醉其中。

    image

    细想,如此诱人的食材,是他们平时一日三餐饭桌上的吗?还是为了配合拍摄准备的?

    应该是后者。

    不要扫兴,不是在质疑这部著名纪录片——因为纪录片界都有关于“真实”的争议。

    按理说,我们期待纪录片完全呈现真实。但是,要拍出大片感,不演又肯定不行。

    演,会远离真。

    比如,平时饿起来,你吃得狼吞虎咽,一声不吭,但是在镜头前,你必须表现出温文尔雅,还要和家人互动聊天。

    接触过宣传性质的任务,你会发现,工作中常常需要摆拍,美其名曰“重新复原场景”。

    一方面,在真实的事件发生过程中,很难捕捉到百分百完美的镜头。

    与此同时,当相机对准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立刻警惕起来,表现立马改变。

    因为你需要展现在别人面前 ,因为你感觉“被看见”,产生“聚光灯效应”。

    难怪喜欢拍照女生,都会熟记“挺胸、缩腹、收下巴,丁字步”。

    镜头前和镜头外不一样,如同小时候上课时,教室里班主任在场和班主任不在场。

    能被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一面。

    image

    你从影视剧上看到的诸葛亮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地位极高。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不是这三个特征。

    不是全部的真实,都适合展现出来。就好像一个小孩出生时,你跑去跟他家人说“这小孩以后是会over的”,没准被暴打一顿。

    办公场所禁烟的规定,到处都讲。

    但真正同事拿起烟吞云吐雾,你敢直接上去跟他讲“不好意思,这里不能抽烟”吗?

    这确实是真话,但你通常不会这么做。那样显得不合群。

    干脆不讲,若无其事。

    而那位不合时宜抽烟的同事,看到的不是别人真实的想法。

    02

    有的老师把他毕生研究所得写进书里,上网几十块能买到。

    偏偏有人还愿意花几千块,和他共进午餐,为何?

    书上写的是一方面,生活中还有另一面,更细致,更丰富多彩。

    image

    许多细微的内容,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属于“隐性知识”;

    行内事在他们圈子里口口相传,也不宜写成文字。

    而面对面时,兴致来了,老师毫不保留地点拨一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才摸到门道。

    比尔.盖茨创办了微软,看到他曾经从哈佛名校退学。也许会简单地认为,学历不重要。

    但你没有看到,他的母亲是IBM的董事长,他的父亲曾经是全美律师委员会的主席。

    image

    看到巴菲特长期持有股票,获得巨额利润,你也简单学着干。

    但没有考虑到,巴菲特有能力动用资源和发挥影响力,让相中的股票变成真正的绩优股。

    image

    在“反鸡汤式”阅读之后,慢慢发现:

    以为看见真实的全部,其实只摸到大轮廓。

    无法用纸笔细微描摹的每一处细节,需要自己感悟。

    普通人,只认黑与白。大多成功之人会认其它颜色,他们懂得灵活变通规则,戴着镣铐跳舞。

    记得有位作家说:

    “我只想遵守透明简单的规则,直达想要的结果,减少不确定性。

    没想到,除了我所知道的那些规则,还有一些是看不见的。”

    在科研界,全世界某个领域的主要论文,都是几个顶尖实验室的人写出来的,获诺贝尔奖的人也集中在几个实验室。

    因为他们会有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事习惯、研究思路。

    而这些圈子里的“真实”在他们的书本上、论文上也是看不到的。

    03

    image

    说到“坐飞机”,你的眼前会浮现什么?

    大多数人会想到各种空难。

    大学时有位英语老师,教书在广州,父母在长春,她说自己很害怕坐飞机,每次回家都发抖。

    特别理解她。

    媒体知道飞机失事吸引眼球,好不容易逮到一件,长时间跟踪报道。大众对新闻印象深刻,觉得飞机不安全。

    其实,商业航班比你想象的安全。

    以为见到的是真实,其实大部分是观念。

    在新书《真确》里,数据学家汉斯.罗斯林描述了这种常见的“恐惧型直觉偏误”——

    “天灾新闻空前常见,偏偏世界空前安全”。

    2016年共计约4000万个商业航班安全降落目的地,其中10个航班遇到事故。

    2017年共计约3680万次飞行中,分别发生了5起客机和5起货机事故。

    出事率约为0.000025%,比汽车交通事故率低。

    image

    《真确》里的数据图

    我们极力想看到完全真实的历史,但常常看到观点的演绎。

    比如,有的记载并非历史本来的真诚样貌。

    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儒家的文献描述是“前歌后舞”、“前徒倒戈”,格外轻松。

    事实呢?

    翻翻其它记载,看到“血流漂杵”,可知战争无比惨烈。

    而上面的轻松描述,是儒家的观点。

    儒家讲伦理道德,他们按照选择的立场篡改明确史实记载的材料,淡化了血淋淋的真实。

    04

    曾经有个问题说: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一颗大树倒下,请问,倒地时会有“轰”一下的声音吗?

    你可能疑惑,还用问,人在不在都一样,树不是照样会发出声音吗?

    如果回忆一下声音的原理,你会知道,树倒地会振动,但如果没有到达人的耳朵鼓膜,是没有声音的。

    换句话说,声音是个体感觉器官加工后才有的。

    我们对“真实”再如何观察与描述,依然只能无限靠近。因为我们和实实在在的世界之间,隔着一层感觉的世界。

    《黑客帝国》里莫非斯船长说:

    “什么是真实?你如何定义真实?

    如果你谈的是你所感知的、你嗅到的、你尝到的、你看见的,

    那么真实仅仅是你的大脑处理而产生的各种电子信号。”

    小时候,听说狗狗看东西是黑白的,我就很好奇。到底它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我们眼中的颜色世界是真实的?

    不知道。

    从科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活在自我构建的感知的世界里。

    站在同一处地方,不同人看到的却是不同的风光,因为戴了“观念”这幅眼镜。

    image

    关于“真实”,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话题。

    • 能被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一面

    • 以为看见真实的全部,其实只摸到大轮廓

    • 以为见到的是真实,其实大部分是观念

    • 每个人都活在自我构建的感知的世界里

    这是生活让我感到极大乐趣所在,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二宝妈依然想折腾的原因。

    每当学习、阅读、写作时,我一直尝试挖掘和描述更多的“真实”分享给你。

    当我们重新审视“真实”两个字,会发现世界太神奇。

    尼采说:

    “人永远不可能理解客观世界。你的一切解释,都取决于你的视角,取决于你看到了多少,只不过是你主观的看法”。

    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下次面临人生选择ABC,父母说A好,朋友说B好,亲人说C好,哪一个说法才是真实的?

    那时候,你该知道如何思考。

    聊一聊:你对“真实”怎么看?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一大谎言:你能看见“真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km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