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倒哲学家的终极拷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复杂到涉及宇宙的全貌,似乎也简单到不必思考。
然而,哲学并非只是与哲学家和数学家发生关系的课题,它和我们所有人有关。
诚然,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有关事物的意见是经过哲学二手处理的,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其中到底有什么哲学。但即便在最没思想的人身上也隐含着哲学。最早说出“不要为洒出的牛奶悲伤”的老妇人就自成一位哲学家,还有说出“是面子重要啊,还是馒头重要”的丈母娘。
除了“懊悔无益”之外,她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吗?一套体系完整的哲学暗含其中。
宿命论者认为,人们无法在生活中迈出不受当下的自我驱动的一步;而人不仅是他的肌肉、神经、内脏和大脑,他还是他的习惯、意见和观念。尽管甚少意识到它们,尽管它们可能彼此矛盾、不够合理、存有偏见,但它们就在那儿,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反应。
即使一个人从未将它们诉诸语言,它们还是这位个人的哲学。可能多数人不去系统地阐释它们是件挺好的事。他们拥有的很难说是思想,至少不是有意识的思想,那是种模糊的感觉,一种和生理学家不久前发现的肌感觉相类似的体验,从他们生活的社会中的观念潮流中吸收,并且受到了他们自身经验的些微修正。
他们过着自己有序的生活,这一混乱的观念感觉体系也就够了。因为它其中包含了长久以来的智慧,对寻常生活中的寻常目的而言足够用了。
但我寻求设定自己的一套哲学模式,并且从早年开始就设法找出要处理的元素。
我想要尽量获取有关宇宙普遍结构的知识;我想要确定自己必须考虑的仅仅是此生还是来生;我想要发现自己是否是一种自由物质,以及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塑造自己这种感觉是否是种幻想;我想要知道生命是否存在意义,或者是否该由我努力去为它获取意义。因此,我以一种漫无边际的方式开始阅读了。
然后读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国王,坐上王位时急于公正地统治他的王国,就派人请来国中的智者,令他们将四方智慧集合成书,以便于他阅读、学习如何展现出最佳的德行。
他们离开了,三十年之后,带着一队负着五千册大部头图书的骆驼回来了。他们告诉国王:这里收集的是智者们学到的有关历史和人类命运的一切知识。但国王淹没在国事中,没法读这么多书,因此他吩咐他们去把这些知识压缩得数量少些。十五年后,他们回来了,他们的骆驼只驮了五百本书。但还是太多,国王又把他们遣走。十年过去后,他们回来了,这次他们只带了五十本书。可国王衰老又疲惫。现在他连读这点书的时间也没有,于是他再次命令他的智者减少书籍的数目,只在一册书里给他人类知识的摘要,这样他就最终可以学到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了。他们去了,认真工作,五年之后又回来了。最后一次来时,他们都是老者了,他们把劳动成果放到国王的双手里,可现在国王快死了,哪怕读他们带给他的这一册书的时间也没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