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不知道是‘30岁’,还是‘留学’哪个字眼吸引了我,竟然觉得此书非看不看。有一种强烈想要围观别人的人生的想法。
在范海涛决定去留学时,刚好30岁。这个年龄在国人的眼中刚过而立,应该等同于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但她竟然在这个时候决定去留学,实现曾经未曾实现的愿望。
而她周围的人也分成了好几个阵营。
支持的人,表示去留学也挺好的啊。可以走出国门,去外面的更开阔的世界看看,接触更多的资讯。而反对的人,也很坚定的表示,在事业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出去,有考虑过成本代价吗?这个留学是真的有必要吗?
范海涛说,出国留学一直都是她的梦想,“如果我要写自己的遗愿清单,那么出国留学一定名列其中。”即使当时在国内,她早已收货无数鲜花和赞誉,作为《北京青年报》前财经记者,在2009年撰写的李开复传记《世界因你不同》让范海涛名声大噪。
但从内心来说,她还是有一颗向往留学的心,去不去留学,到底应该听谁的?
一阵兵荒马乱的彷徨之后,范海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美国的领土,开始人生的另一端征程。
做决定的人,从来都是自己。
不禁又让我想到了今天得晨读提到的影响做决策的三个方面。
一、外在环境
二、内心偏差
三、旁人诱导
我们活在世上,就会被周围人所影响。外在环境和旁人诱导只能对人云亦云的人起作用。而能够坚持自己的人,往往走到了最后。
内心的偏差往往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了解自己,不断地进行自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思考力,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首先对自己了解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东西才是符合自己的。其次,要有一定的判断力,明确目标后,要分析自己的时间精力,是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空想妄谈。
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然后再坚持做下去。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