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贺岁片《第二十条》,昨晚才在一场瑞雪的陪伴下看完了整场。静心看完整场的感觉和单纯片段式的了解剧情以及自以为是的字面理解完全不一样。
在贺岁片上映之前,各种的宣传海报就已经扑面而来,而之前对于拍摄现场也多少有所耳闻。所以在没有观看《第二十条》时,该剧给我的印象就是一部普法戏,没啥了不起的剧情。当该剧首映后,看到网上的某个片段,特别是最后“公开听证会”上韩明检察官的深情陈述,让人感受到一名检察官的担当和对法律的敬仰,当时就感觉此片值得一看。
节后上班后,大家对该剧的评论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大都是站在一名职业法律人的角度来谈论,网上对该剧的评论也大都是一些职业检察官或法律工作者甚至是法学家们的观点,这似乎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有点远了。而听到某些普通观众的评论也大都是喜剧与悲剧的融合到位,令观众产生共鸣等等。
应该承认该剧对从事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检察官们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也不可否认该剧通过喜剧与悲剧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对日常生活的笑点、悲惨命运的泪点和社会事件的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观众的情绪循序渐进式地带入到剧情高潮。
我完整看完《第二十条》后,感觉所有上述观点都不足以准确表达该剧的苦衷,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认为该剧其实最想表达的是“社会与人”。
所谓社会其实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而环境有相同和不同之分,该剧则更偏重于相同环境之下不同的人。这不同的人更多指的是人性: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有喜怒哀乐,也有苦辣酸甜。在童年人的世界里或许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或许就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了,所以才有了剧中韩雨辰“我妈错了吗?以后遇到有人受欺负,我还要不要出手帮助?”这样的疑问,因为他看不懂成年人的世界,更看不懂社会环境。
而在相同的环境里,各种不同人的表演则是该剧最想向观众表达的:同样的法条,在不同执法者的操作下会有不同的结果——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防卫过当等等;同样是父母,在孩子受到伤害后所表现出的最原始态度,或者注定了这个家庭的幸福和悲哀;同样是高中生,张科所采取的是校园欺凌,找人报复,而韩雨辰则是见义勇为,面对素不相识的哑女娟娟一声“妹妹”令人暖心;同样想“洗刷”自己的污点,张贵生选择的是上访,而刘炳仁等选择的是强逼对方签字确认。而这一切都是在表达“人性”。
正是这些相同环境里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性,才让我们真正感觉到在一个社会里“公平正义”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才让“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些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振聋发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