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经历影响人的观念与喜好,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固化形成固定的标准,是身体激素作怪吗?还是一旦由自身关闭的心灵之窗就因种种因素不愿开启呢?人的思维想法千奇百怪各有奇葩,世上难说有固定的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正是各种精华荟萃造就,但之所以往后有朝代采取其中的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也许是大部分人亲身实验或符合认知。但经由大部分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否就一定会造成健康的影响呢?还是说健康的标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界定?对于风靡社交媒体或日常生活中:不符合现代对各种权利追求愿景的蓝图之下的低俗封建文化,又该如何判定。多有含有“性”暗示内容的封面小视频最后再配上一些哈哈笑的假音效如今大肆传播,家庭关系在文章中仍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男尊女卑或是现代对女权的不成熟、片面解读,老婆最大老公第二般低俗歌曲竟然流传甚广,甚至曾经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旧社会女性在用自己的一套不合理标准要求同为女性的后辈。也许,高素质人才会轻而易举的否定小市井群众对于平时消磨时间的读物,又也许老一辈所谓经验是防止年轻人犯错的栅栏。但作为眼界没有固化的我们,各种是错各种是对也许是个模糊朦胧的概念,我想应该多方权衡,适当接受不同人群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尝试走出自己能见之物,这样不断进步才是对抗该被唾弃的陈旧观念的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