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 罗雁儿 | 来源:发表于2024-01-28 22:40 被阅读0次

            诸事不顺反求诸己,这句话在满哥的直播间经常听到,一怨消十福,天师这样讲,最近我就把这两句话当成了座右铭,每次内心有不满的情绪时,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给对方的行为语言找合理的理由,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心里的抱怨少了很多。

            与人相处一定是有气场的,我很少照镜子,但皮曾说过,我每天都绷紧的脸会给家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改变了自己,家里的磁场都会有变化,至少最近儿子眼里开始有我,他发现我吃的少,督促我多吃点,胃口不好,可以熬点粥吃,还说,人发高烧是自保,如果老是发低烧,一定是身体有了毛病,有病要去医院及时做检查,我突然发现曾经的自己,从来没有把儿子当成一个独立的需要被尊重的个体,我眼里没有他,只有他的成绩,对他的抱怨很深,自认为对他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我把对孩子的爱当成了利益互换,事实是,我曾经是那么爱儿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成了功利的母亲?

          幸亏自己还能反思还能不断的成长。

          阅读打卡,反观自己,反思行为:

          许多人容易对世界有这么一个幻想:认为它是单线程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有因必有果」:我做了什么事,就一定会得到什么;为了达成某个结果,我就必定要去做什么事。前者比如「我努力学习,一定会有回报」「我读许多书,一定会有收获」「我努力工作,一定会被看见」;后者则比如「我想要提升自己,就必须非常自律」「我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非常努力」等等。这可以给我们一种稳定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可预测的,我对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控制的。它可以给我们安慰和依靠。但问题在于:现实世界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它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线程逻辑,而是多因素模型。一件事情发生了,是因为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在这些因素里面,有些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甚至有些是完全随机的。寄希望于「我做了A,就能得到B」,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关键是:许多时候,我们只能看见「我们能控制的因素」,看不见其他无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我们很容易犯「简单归因」的错误,把结果跟前者挂钩 —— 尽管前者占的比例实际上可能非常小。所以,一个有用的原则是:在生活中,一定要警惕那些简单地把某个结果归因于某个原因的表述 —— 比如「他之所以如何如何,是因为怎样怎样」。它们要么是过度简化了,要么就是别有用心。同样,不要对自己的行为抱有过高的期待,不要想着「我做了A,就一定能得到B」。这种心态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动力,但本质来说,它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误解,一种过度乐观的认知偏差。过度依赖于这种单线程的期望,很容易在期待落空的时候被狠狠地挫败。

          如今我会从这种挫败感中拔出来,送孩子来长沙读书,也许我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孩子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努力与优秀,我就会觉得我的付出全部成了一江春水,而事实呢,孩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的思维和眼界达到了某种高度,,我为什么要简单的用单线程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呢?我的付出依然是有收获的。这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一生。

            一个更好的思维方式就是接受这一点:一切都是概率。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这件事发生的概率。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亦即概率为正;有的是逆向的,亦即概率为负。把所有的概率加总起来,就是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但在这些因素里面,有许多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可能取决于其他人,可能取决于大环境……而有些是完全随机的,我们一般把它们叫作「运气」。剩下能够被我们控制和干预的,很可能并不会很多。随便打个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个因素影响,其中可能只有10个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它们加起来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们也只能决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运气决定。当然,上述的数字都是我随便一说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控制的都不会超过60%。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单线程」的幻觉,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已。因此,一个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换掉,用「我做了A,它能提高B发生的概率」来替代它。我努力学习,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够通过考试,只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通过考试」的概率。但是否通过考试,可能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我做了很多安排和准备,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够规避掉风险,只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降低「发生坏事情」的概率。最终结果如何,并不是我的行动能够决定的。我好好锻炼、注意饮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我不会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饮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锻炼身体,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诸如此类,把自己的行为、思考和最终的结果松绑,用概率的视角去看待一切。我们并不需要追求100%,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增加好事发生的概率,降低坏事发生的概率。并最终在结果发生时,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大概率小概率,都去接受它。

          不要过度地为那些不可控的因素烦恼和担忧,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让我们陷入精神内耗。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投入多少精力和资源去工作,可以自己安排工作的优先级;但我们无法决定工作的成果会得到什么评价,如何影响我们的绩效。那么,为后者而忧心忡忡或烦恼,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说什么、做什么,但我们无法决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过度在意和关注后者,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样,焦虑自己会不会失业,会不会很难找到工作,会不会生病,会不会遭遇风险……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否发生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陷入在这些焦虑之中,只会造成自己的内耗,让我们更难去摆脱和避免它们。有意义的是什么呢?永远是「我可以做些什么」,也就是可控的部分。所以,一个建议是:当觉察到自己又出现了许多杂念时,先跟它们保持距离,用一种「鸟瞰」的姿态,看着它们起起伏伏、来来去去。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1)它有帮助吗?2)它能让我更积极吗?第一个问题指的是:我所思考的这个想法,以及我思考这件事本身,对它有任何帮助吗?如果有,那我会记下来,等安排时间去统一思考和处理;如果没有,就转入下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更简单:如果这个想法是没有帮助的,那么,它会让我变得更高兴、更活跃、更有力量吗?举个例子:比如想象某件事做成之后的结果,尽管毫无实际帮助,但光是想象本身,就能给我注入动力,让我有更强的理由推动自己去行动 —— 那么它就是积极的,我不会去拒绝。不要把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无法控制的事物上,这只会徒增烦恼,白白耗费我们的精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fg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