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过许多父母,发现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孩子年幼的阶段,父母亲非常耐心呵护孩子的心理层面的成长。可到了15-18岁青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于初三和高中阶段,许多父母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孩子成绩上。孩子身上遇到的问题都归类到学习上,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去解决。
可能家长会觉得委屈,不和他聊学习还能聊什么?
许多的家长,谈及和孩子关系时,发现相互间的互动基本很少,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谈不上几句,冷场了,只能把话题转向学习。孩子成绩不错,交谈的氛围还能愉悦。如果孩子的成绩处于劣势,那碰撞无异于火星撞地球。
可事实上,你会发现孩子与他的同伴在一起时,几乎无话不谈,完全没了沉默寡言的模样。
父母亲很疑惑:这到底为什么?
这个年纪孩子的特点,处于个性化发展时期。在心理层面他们慢慢地和父母分离,他们会经历孤独,但不再一味地寻求父母的庇护。相反,他们会在同伴群体中去寻求认同感,也可以去冒险探索。比如篮球队,报社,动漫社等。这些可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之下或者他们单独一人时无法冒险尝试的。
我认为家长在教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应该仍然放到孩子心理成长层的需求层面,可以试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和孩子进行链接:
首先,父母应该协助他们管理和融入同伴群体。
很多的父母看不过孩子的朋友圈,最失败之举是:直接干预孩子的交朋友的权利。不聪明的家长,向来这么痛斥孩子:你这样的朋友学习不好、又没礼貌...罗列n多条理由拒绝他们来往。这时往往招致孩子的反感和厌恶。
智慧的家长,会帮助孩子让他的同伴融入到你的家庭,帮助孩子在同伴的群体中以不同的方式施展自己的个性化。通过同伴、同伴的群体以及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来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性。
其次,协助孩子学习应对危机和挫折的能力。
作为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捧到孩子的面前。大多数的时候,都舍不得孩子吃苦。这种“好”隐藏着父母的恐惧和梦想。致使,孩子遇到挫折、危机之时,恨不得自己去垫底。因此,出现“中考考不好咱出国读书”,“考不好没关系,xx中学有某某亲戚”之类的“豪言”不足为奇。
这种“好”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失去成长的机会。虽然每位家长和孩子面对危机的方式有所差异,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是关键。或许,此时不失为家长好好审视自己的机会。
最后,父母保持中立强而有力的执行,适度的管理。
随着孩子在家庭以外探索的时间增多,孩子面临的事件也增多,那么创造的结果也会有所增加。结果有好坏,不同的行为会创造不同的结果。如果父母只是放任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那么别期待你家的孩子能明白规则、后果和责任。相反,此时父母家庭角色应该发挥作用,保持中立而又强而有力的执行力,同时给予适度的管理。也许,有时候,你会认为孩子很想去挣脱离开父母。或许这可称之为一种假象。再独立的孩子,也不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父母在他们十五六岁的时候,任由其独自离开。尽管,有时候看起来并不像那么回事。他们并不想失去从小得以依赖的家庭,也并不希望父母完全放手。他们只是想凭着自己的意志,自由踏在地上,勇敢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分离是亲子关系必然面对的课题,而孩子在幼年少年时与父母共同经历的丰富心路历程将是其一生前行的动力与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