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奇特的一生 》读书笔记

《奇特的一生 》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4-03-17 21:46 被阅读0次

    《奇特的一生 》

    “不管怎么说,人类的智力和灵魂拥有独特的辐射特性,能够穿透行动,穿透言论,穿透一切已知的物理法则。灵魂越卓越,给人的印象就越强烈……

    年度总结需要自我分析、自我研究:生产率有何变化,哪些工作没能完成,为什么……

    柳比歇夫的总结恰似一面镜子。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照出来的不是眼下的自己,而是过去的自己。通常人们在照镜子时,总会在自我目光的注视下做出某种表情,无论何种表情,总归是做出来的。人总会照出自己想要看到的模样。日记同样会发生扭曲,照不出心灵的真实映像。

    而柳比歇夫的年度总结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他的统计方法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兜住了不经意间匆匆溜走的光阴,兜住了在忽略与无视中杳无踪迹的时间。

    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什么?事件。我们靠事件来标记生活。事件如同一个个路界碑,而界碑中间是一片片空白……比方说,自我着手将柳比歇夫作为对象开始写作以来,我生命中的最近这几个月都跑到哪儿去了?真正伏案写作的时间并不多,那么多的日子都去哪儿了?我肯定是干了什么的,一直在忙,可具体忙些什么却想不起来了。是真忙还是瞎忙?这90来天我都干了些什么?要光是这几个月倒也罢了……遥想年轻时,每到过年我就心虚:又一年没了,可答应自己和别人的事又没能做到。该写的小说没能写完,诺夫哥罗德又没去成,又有好多信没回,又有好多人没见,又有好多事没做……总是拖啊拖的,终于拖无可拖了。

    大量的总结、日记和书信,为我呈现出一位铁人形象,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止他完成既定任务。效忠于计划的骑士,不被情绪左右的机器人,禁锢于时间的苦行僧。

    柳比歇夫身上最为突出的,也正是这种思维类型——分类学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从混沌中创建体系、发现联系、提取规律的渴望是所有科学家的通性。而对柳比歇夫而言,分类学是他的专业。分类学与太阳系、与元素周期表、与方程组、与植物分类、与血液循环系统都有联系:到处都有体系,到处都需分类。

    分类学是他的使命。分类学是他的武器,他由此引申到哲学、历史。

    他想成为林奈那样的人,发现新的、越来越深地埋藏于大自然之中的体系。

    柳比歇夫不是天才,却实现了自我,正因如此,其秘诀才值得效仿。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制造任何神秘感,相反,他一贯否认关于其工作能力的神话。 除去时间统计法,他还有以下几个原则:

    1.不承担硬性任务;

    2.不接受紧急任务;

    3.一觉得累,立刻停下来休息;

    4.保证充足睡眠,一天10小时;

    5.将累人的工作与轻松的工作穿插进行。

    以上原则未必普遍适用,它们只是柳比歇夫的个人经验,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和身体条件制定的,他研究了自我工作能力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了最佳模式。

    他将时间用于创造,认知,享受生命。他对时间充满虔敬。事实上,人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短暂。问题不在于寿命或者劳作强度。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人可以活在每一天当中的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里的每一分钟,并且保持恒定的产能。人生足够漫长,完全可以在尽情工作之余,读好多书,掌握好几门外语,还可以去旅行、听音乐、陪伴孩子、感受农村和城市、侍弄花园、指点后辈……

    如果我们自己慢了,那人生就快了。

    我们只活在优选的时刻,只记得住生命的浓缩。半小时对我们来说算不上时间。只有当时间汇成了海洋,铺成了广场,我们才准备一展身手。一旦时间不够充裕,我们就会借口外界干扰或者客观条件。客观条件真是屡试不爽的好借口!用来推卸责任实在太方便了……

    作者不由得开始思索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消失了,不知去向了,作者的生命仿佛小于自己的年龄。有能量守恒定律,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为什么时间会不留痕迹地从人的生命中消失?

    思考着大自然的这一疏漏,作者感觉,消失的时间一定在某个地方继续存在着——作为对我们的指责,作为我们的罪过存在着。

    时间首尾相连,构成圆环,过去追上了现在,宛如置身于爱丽丝的梦境。作者眼前掠过逝去的时间,被虚度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青春年华,变成了空洞而干枯的时间残骸。

    可惜,纪实文学不允许作者插入形形色色的想象画面,否则作者想要描述我们内部的大量时间,描述被柳比歇夫发现的时间矿藏,那是蕴藏在人类存在深处的尚待挖掘的时间宝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特的一生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la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