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阅读的内容是第一章的第3节课和第4节课。
第3节课的内容是主题的提炼与角度的选择,这节课主要有两大环节:1.听故事,思考主题的角度。2.给半成品的作文补充一个结尾。
整节课在互相交流和碰撞之中,激活了学生对题目和材料的理解,形成了多项立意共生,培养了学生审题立意的写作基本能力。学生的生成是这节课最为鲜明的特点,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和利用学生在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主题的提炼和角度的选择这类作文课我关注的并不多,但是学生在写作中也确实存在立意不清晰的问题,我当时的做法只是就题论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简单地讲解,可能遇到一篇新的作文,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形成稳定的立意的能力。这节课的价值在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生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在写作课的课堂上,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问题和生成。
第四节课的内容是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这节课从一句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和确定观点。经过师生的充分讨论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深入分析材料之后,选择观点既要言由衷发,又要切合题目;既要吃准命题意图,又要有自己的思考;不仅要力求新颖,更要能自圆其说;要真正做好,还要多练习,多思考题目,思考生活。
整节课收放自如,在学生无序的思维状态中,教师总能适时地进行有序的引导。正如评课的金友珍老师所言:作文指导课虽然讲究师生共生,但绝不是毫无目标的随意生成,教师必须以对学生的充分认识以及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原点”,充分把握课堂的动态原则,敏锐捕捉课堂生成的“拐点”,在非预设的前提下,把控师生间的螺旋生成,让师生间的思维逐步走向更广、更远、更深,让学生的表达逐步走向更个性、更有效。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当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时往往一放就收不回来了。针对这个问题,评课者指出,课堂的掌控性非预设其实正是源于教师备课时的充分预设,课前的这种非预设性预设做得越充分,课堂的掌控性非预设就越成功,课堂中师生的思维就会越活跃,师生间的生成就会越充分,课堂教学也就越高效。所以,当我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生成时,一定要对学生的思考原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备课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预设,并适时进行有序引导。
本章结尾的链接“作文指导课的课型特点及操作”,指出了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的问题:主题不明、主体缺失、重心偏移、课型不明、知识中心等。
针对这样的现状,黄老师认为指导课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点和面的融合,突出点的地位。基于整体,着眼重点。二是读和写的融合,突出写的地位。写作指导中的读写结合,读是为写服务的,读是手段,写是目的。三是学和用的融合,突出用的地位。作文指导课的根本任务不是学习写作知识。了解一点写作知识,是为写作服务的。一定要把知识和方法在写作过程中的运用作为重点,设计和组织写的活动,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运用知识,运用方法。四是教和学的融合,突出学的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写作情境中,引入写作状态,这是作文指导课的关键所在。
黄老师关于写作的观点,立足于整体并且践行在课堂上。他在这里指出写作知识是为写作服务,要把知识和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作为重点,设计和组织写的活动,是对邓彤老师的观点的补充。开发出有效的写作知识并且运用,是写作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是一节完整的作文课,还关乎其他内容。我们要做到的是:基于整体,着眼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