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年疫情期间,上头放水就放的很厉害,又是特别国债,又是专项债、一般债,整个上半年快要把全年的任务都给发完了,二三月份放水,四月份以后,各个地方就享受到了雨水的滋润,很多地方都在降成本,所以5月份到现在,几乎很少有听到纯正政信项目的花边消息。
但是最近这两个月,连续听到S省有三起跟政信沾个边的花边消息。但这三例都有它的特殊性,没有代表性,其中有两个案例明确定性为ZP,但也不耽误还钱,还有一个案例未更深入的披露,但别人把本息提前全还掉了。从宏观层面和区域现状看,那几个区域目前应该都是不存在流动性紧张的,所以这几个案例最多就是跟政信沾个边,只能算在花边新闻里面。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各个垂直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的小江湖,而且存在很强烈的鄙视链。所以有些小媒体就乱带节奏,贩卖焦虑。
贩卖焦虑者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比如他们看到某个案例中的一个骗子,长着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那些人就能把节奏带成:“凡是长了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的人就可能是诈骗犯,大家要小心”,咋一听这个结论挺有道理的,但实际上都是一些歪理!实际上正常人都有这些特征。都是带着明显的鄙视链去看待其他人的。金融的垂直细分领域里面这个现象特严重,在银行的看不起卖保险的,卖保险的又看不起非银金融机构的,非银机构的又看不起玩非标的。结论就是除了我这一块,其它的都不行,甚至连地方上小的农商行和城商行,很多都要去鄙视一下。

很多案例都有它的特殊性,最核心的原因别人为什么要告诉您,即使法院判了,一般也不会公开具体的内容,外人又能了解到个啥!更多还是不适合公开为由,直接就不披露的,即使有未免,最后把钱还掉了。投资人就不会有任何意见的,又何必需要媒体去瞎参合跟着瞎起哄呢?这个有点像家里面如果有矛盾,自己关起门来解决了就行了,如果您要去找外人,甚至找媒体评理和曝光的,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自己关起门来协商解决,往往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记得以前有一次公司管理层开会,一个中层领导不停的在会上问公司的核心机密敏感信息,问到最后时,公司一把手直接反问了那个中层一句:您还想问个啥?然后那个中层就屁悄悄的啥也不说了!
林子大了后,什么样的人和案例都会有,跟您不相关的事情,有时候就不要去瞎问瞎打听,对您自己没实际意义。
不要把自己当成是福尔摩斯或者现代版的狄仁杰,那不是您该干的事,那是专业的福尔摩斯该干的,如果人人都成福尔摩斯了,那还要那些拿着薪水的福尔摩斯来干什么啊。再说了外人能了解到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情况下,还是少去评价为妙。
作者简介:乐山大佛,CHFP专业理财规划师,财经专栏作家。公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