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时,你在做什么?我的18岁遇到和《朋友圈的尖子生》里脱不花一样的境遇:从小城市走进大城市,看见大城市的繁华,大城市里的学生有很多证书,什么钢琴九级十级,就跟韭菜一样多,而我还不懂什么是钢琴,英语口语流利地就跟外国人一样,我都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我和脱不花的反应不一样,她是决定要闯出一片天地,我是乖乖跟着父亲回到小城市,过我不温不火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1.敢闯敢干
18岁的脱不花拥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她想留北京,那么就要留北京。在做事过程中,她敢闯敢干。第一次接触PPT是缘于听湛祥国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当自己真的要做这件事时,她不怕被拒绝,直接给大咖打电话。幸运的是湛老师并没有觉得她的问题是小问题,而是当大事一样面对,手把手教她怎么做。后来她顶替自己的同事做了这次提案的现场答辩会,很精彩。由此可见,她自己对这件事也是一直跟进的,否则临时让她上场时,她不会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她完美地诠释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无论何时都做一块海绵
脱不花在自己什么也不懂时,是一块海绵,拼尽全力学习别人的知识,比如和高建华老师的相遇。她听了老师的课,觉得特别好,还想听,可是老师不在自己公司外面讲课。脱不花直接自己搭台子让老师讲课。台子有了,没有人听,那就想办法找人,她用了现在比较时髦的电话营销的方式去找听课的学员,真可谓想尽一切办法。
当脱不花拥有一定成就时,依然做海绵。比如,她的密友方希让她写作,虽然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她依然听话照做。写作对她来说比较困难,但是她依然坚持去做,最后她做成了。写作也成为脱不花驰骋商海的一枚武器。所以脱不花只能是脱不花,别人有她一样的路径,无法做成她这样的结果。
在脱不花身上,我看到一切皆有可能的绝妙案例。我成为不了她,但是我可以向她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