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长沙学习时,有一个校长问到如何把学校的家校合作共育的项目继续深化下去?当时的讲课教师李晓玲说:“很多时候,我们想把一件事做好时,就要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思考,慢慢地总能想出办法来。”
于永正老师在《我怎样教语文》中,也说到,“怎样找到一节课的切入点,怎样找到文中独到的文本解读,就是要不断地琢磨,有时甚至吃饭、睡觉都在想,想着想着灵感突然就来了。记得有一次听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讲座,他也说到,“钻研一节课,就得苦思冥想,有时半夜里突然来了灵感,马上爬起来写下来。”
这么多的教育名人都说到“琢磨”这个词,显然,要想有突破,有新思路,就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往深入想,往不同的角度想,想着想着,点子就会出来。
记得,我在新网师学院加入了一个点评小组,我要写一篇周小结,这篇周小结写好后,拿到整个小组里讨论研讨,当时,小组成员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一开始,我真不知道怎么来修改,但是,我就逼着自己,对整体架构及部分词句,不断地推敲,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调整。真是一个烧脑的过程,但是经历了那次不断琢磨,甚至是不断“折磨”的过程,我发现自己的文章架构及语言运用准确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每次写完文章后,我都会不断地朗读、琢磨:题目是否还有更合适的?这句话是不是还可以更简洁些?思维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一些?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文章自然而然就会好一些。有时,写好一篇文章后,常常在散步、睡觉等独处的时间不断地思考,还可以怎样写更好。经常又有了新的思路,或者更进一步的见解。
李镇西老师说过,“遇见一个后进生,就多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契机。”其实,这里说的就是我们要正视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不要退缩,而要直视它,并且不断地琢磨解决办法,总能有突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