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1.
美好的人生,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读点好书。
这个8月,我在在果识读书会新开了一个项目——30天共同阅读一本书,每天输出读书笔记,每个月累计完成21天以上,就可以以你的名义捐献一颗树苗给中国绿化基金会的“百万森林计划”。
这个月的书是2018年度好书,瑞.达利欧的《原则》,敢不敢一起来挑战?
2.
我们进入《原则》这本书的正文部分,也就是第一部分的前两节,第1-25页。
虽然作者在导言中很谦逊地提出:
“假如你决定跳过这一部分,我不会介意。假如你确实打算阅读这一部分,请试着通过我和我的真实故事,看到我所描述的原则的逻辑和价值。”
但我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我的历程》。
一方面是因为,了解作者的经历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本书第二、三部分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故事本身也很生动,作为了解美国战后社会,我们大概找不到比这更鲜活的素材了。
开篇作者写下一段话:“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我查了英文版,原文是:
Time is like a river that carries us forward into encounters with reality that require us to make decisioins. We can't stop our movement down this river and we can't avoid those encounters. We can only approach them in the best possible way.
这段比喻,是他的人生观,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人应该有原则。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现实,也不能选择回头,而只能面对。所以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通过面对现实时的决策,优化最好的应对方式。如果能够形成持续有效的原则,就能通过一系列决策,实现阶段性的目标。
就像达利欧写的:“在一生中,我们会做出无数的决定,这些决定实质上都是赌博,一些是大赌,一些是小赌。思考我们如何做出决定是有好处的,因为这将最终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
举个例子,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人生决定——
是否要报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选文科还是理科?
大学选择什么专业?
选择跟谁谈恋爱跟谁结婚?
选择工作还是创业?
……
就是这些决定,标志了我们人生中的决定性瞬间,也决定了我们日后成为谁。
3.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部电影,你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通过前两节的阅读,我们知道作者生于1949年长岛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青春期,也是人生最好的年纪,正好赶上美国60年代战后快速发展,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都在上升——那时候,美国人讨论的议题往往是如何探索外太空、实现平等、消除贫困等充满希望的正能量话题。
因为处在国家上升期阶段,主流社会思想是进步主义的,乐观的情绪弥漫着整个社会,一切欣欣向荣。
比如作者从12岁开始用做球童的钱炒股,直到1966年高中毕业,美国股市都一片繁荣。当时的他以为在股市赚钱就是这么容易,并不知道,那一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美国股市的顶点。
果不其然,紧接着,1967-196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自由主义、拒斥传统的左翼思想占据了美国年轻人。经济形势的翻转,导致在作者成年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是美国嬉皮士文化和反战文化盛行的时代。
随着1971年,美国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绑定黄金作为世界货币通行的体制),美国股市暴涨,但两年后出现暴跌。那是一段经济上相当动荡的时期。
这段时期给作者的深刻体会就是:
“尽管回头来看,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必然和符合逻辑的,但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看,就绝不是这么清晰明了了。”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呢?
这可能就是我们要读书的原因吧。
历史总在以某种方式重现,而人们总是习惯视而不见。
今日思考题:
回顾你的成长年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
这个背景,又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想要完成21天读后感打卡,向西北地区捐赠,可以留言给我
本号作者:顶妈Jackie,非典型学霸,北大政治学本硕,读书时候年年拿奖。初恋后来成了老公和孩子他爹,而且还是个高颜值学霸。对,我就是他们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离开北大后,我就从“别人家孩子”,变成了“不靠谱孩子”。全球第一制药公司中国区总部的offer不要了,主动降薪投身了公关咨询。“高大上”的咨询一干就是5年,又去了互联网创业公司。产品、运营啥都不懂,以30岁高龄从零开始。
对了,我还有一个胖娃娃。因为生他我产后抑郁过,但还是要感谢他,让我成为了自认为最了不起的职场妈妈。
所以在这里,可能会聊聊甲方乙方的故事,外资500强和创业公司的故事,也可能写写育儿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