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4年上映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宣传语“听过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新媒体上于是刮过一阵这样的风:“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上了那么多年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更有甚者“读了那么多书,你还是这么穷”。这些文章大意都是在说:我们读书学习的方法有问题,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力,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这些观点无可厚非,但总觉得少点什么,思考许久,略有所获。
02
在谈读书的问题时,首先应该对书籍分下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艾德勒做出如下分类,我觉得这种分类比较中肯,也容易理解。
想象文学类(虚构)
小说、故事、戏剧、诗歌等
论说类(传达知识,说明性)
实用性:教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各类提高技能、能力的书)
理论性:教你这是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
读不同类型的书,所用方法有所不同,个人所得也各有千秋。
比如读想象文学类的书,通过虚拟世界里的故事和人物,我们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的满足,让我们相信世界终会美好,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经验,虽然故事有结束的时候,但现实生活永远继续,伟大的作品流芳百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向积极的地方前进。
阅读实用性的书,运用成甲老师的读书方法在合适不过。成甲老师的读书方法,他在分答上总结成八个字和大家分享“封目序尾,破备研判”
所谓“封目序尾”,指的的是在短时间内通过研究封面、目录、序言、结尾四个部分,了解整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基本结构等问题,对书的整体情况有一个高效、深入的理解;
“破备研判”中“破”就是指通过“封目序尾”对一本书的整体有个了解;“备”就是合上书,想想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然后翻开书,找到书中解决方案,通过对比受到启发;“研”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受到的启发,掰开、揉碎,联系自身实际,内化成知识,转换为能力;“判”对整本书基本清楚了,判断是否每页都读。(感兴趣的可以去分答听成甲老师的小讲)
阅读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阅读科学,认识普遍规律;阅读哲学,探知存在的意义……
03
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
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获取,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获取,不同的知识类型,获取途径与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
知识获取与否的最佳检验手段就是看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只有知行合一,通过知识获取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是知识获取的最终目的。
04
我们可以看到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收获。有些收获是我们能短时间内看到的,有些则不能;同样有些收获钱可以衡量而有些则无法衡量。
这是我纠结的一些地方,今天整理出来,做个备忘,和大家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