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诗阅读笔记(第一辑)

古诗阅读笔记(第一辑)

作者: 沈园幽径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16:19 被阅读0次
    古诗阅读笔记(第一辑)

    [写在前面]

            2019年即将过去了,在2020年我要做点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去做一点小事,尽可能每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上一则“一诗一小议”,这样做,不但能够达到自己坚持学习唐诗的目的,也可以与朋友分享这个学习过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咱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那就从今日做起吧,不必等2020年来的那一天。

            在此我不禁想起明代文嘉写的那首《今日歌》,现抄录于此而自勉。

    今日歌

    明代: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始!

    [一诗一小议]之一

    寒夜思 (三首)

    唐代:王勃

    其一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夜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其 二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其 三

    朝朝碧山下,夜夜清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渌。

    [小议]

            这三首诗都是思友思乡,并分而咏之。第一首是独坐抚琴而思,第二首是望远闻雁而思,第三首是言月夜山江而无时无地不相思。一唱三叹,写尽寒夜相思之怀,最后也只能借酒消愁,内心期望着未来能有重逢。

    [一诗一小议]之二

    别人

    唐代:王勃

    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胡为久留滞。

    [小议]

            “客子常畏人”一句,语出曹丕的《杂诗》,意思是:身在异乡的人常常害怕碰到不认识的人,因为自己客居他乡举目无亲,看到别人会想念家乡的亲人。此一语镇全诗,以忧忧之心曲状孤客自危之意。这首诗是作者阅世之谈,在劝人早归。

    [拓展]

    杂诗

    三国: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一诗一小议]之三

    曲池荷

    唐代: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小议]

            借物以书情感,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此诗为咏物抒怀,是卢照邻晚期作品。如今百姓曲岸荷花可以常见,但是在自家院中有曲岸荷花的人,当下也是非富即贵,可见唐代曲池荷花之地,必是冠盖荟萃的富贵之地了。我们读此荷花诗,不能简单地去看,而应当知道此荷花是长在何处的,这是读懂此诗的背景。

            此诗前两句写花好月圆,后两句突然转为荷花自哀悼,这是诗人借花感叹:世事繁华转头空,此生本是飘零客。由花而悟,始叹自我飘零,实非咏落花也。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

    [拓展]

            评议诗与词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学习成长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高效地提高自我知识修养,更有助于践行。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的所思所想,不但有助于自我认识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启示他人,那么把它们写出来,何乐不为呢。这正如我常去格物致知,去友助朋友创业一样,能够发挥出一点点思想之光,尽管那光如荧火,也能让大家感觉到前进的黑夜之中有光明存在。

    [一诗一小议]之四

    易 水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小议]

            古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寥寥十五字,却历经千载而能听到其中的悲壮之声。凡咏易水者,当不外此意。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而骆宾王,这个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大才子,更是有慷慨激昂的壮志和气吞山河的胸怀,当他来到易水之畔,心中不能不产生历史性的悲壮之情。

            此诗一气挥洒而来,怀古苍凉,劲气直达。其中,“水犹寒”三个字更是全诗点晴之笔,尽显诗人的心志高格。

    [一诗一小议]之五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议]

            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鸣声,出烟树间,山居静夜,偶闻之。南北朝王籍有“鸟鸣山更幽”之句,静中之动,弥见其静。此诗亦然。

    [拓展]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一诗一小议]之六

    鹿 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小议]

            此诗前二句写出山居之幽景。后二句言深林之中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彩。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拓展]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诗一小议]之七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小议]

            在王维的《辋川集》中,如《孟城坳》、《荷池》、《栾家濑》,皆闲静而有深寂之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什么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此诗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中见美。

    [拓展]

            关于山居生活,我写了许多五言绝句,现抄录一首。

    [山居]

    秋在山溪畔,丹枫岸上开。

    庭前参古木,坐望野云来。

    [一诗一小议]之八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小议]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一诗一小议]之九

    敬亭独坐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议]

            此诗前两句是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自己独悠然自远。后两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青山本漠漠无情,又怎知憎与爱?而言山不厌我,此乃李白愤世之深,甘愿遗世独立,寻知音于无情之物。

    [一诗一小议]之十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议]

            凡登高能赋者,最难得是胸怀一切之气概。此诗前二句写山河雄伟阔远,后二句有复余劲。在这二十字之中,有尺幅绘画千里之势。在唐代,畅当也有《登鹳雀楼》五言诗,诗云:“迥临飞鸟上,高上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两首诗工力相当。但王诗赋实景在前二句,虚写在后二句。畅诗先虚写而后实赋。诗格虽然相异,但诗意却是相同的。以赋景论,畅诗之平野断山二句,比王诗要工细。论虚写,则同咏楼之高,而王诗更上一层,并留有余味。

    [拓展]

    登鹳雀楼

    唐代: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上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一诗一小议]之十一

    送灵澈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渺渺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小议]

            这首诗的四句都是写景,山僧归寺,尽显潇洒出尘之致。高僧神态,涌现毫端,此乃真诗之中有画也。

    [一诗一小议]之十二

    江 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议]

            在空江风雪之中,远望看不到鸟飞,近观则四处没有人的踪迹,却独有那扁舟渔父,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白雪之间。此诗天怀淡定,风趣而静峭,言张志和的《渔父词》所未道之境。

    [拓展]

    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父·云溪湾里钓鱼翁]

    唐代:张志和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一诗一小议]之十三

    江 楼

    唐代:杜牧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

    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小议]

            此诗以“独酌”二字开篇,最后二句之惊寒断雁,乃喻独客之飘零。赵嘏在《寒塘》诗云: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这也是明言见雁而动乡心。此二诗皆因雁写怀,有寥落之思。

    [一诗一小议]之十四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小议]

            此诗是言薄暮无聊,藉登高远眺以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之中,美如图画,但一入黄昏,万象皆都走向幻灭,弹指兴亡,只在斜阳之后的一瞥之间。

    [一诗一小议]之十五

    答人

    唐代: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小议]

            何为谓岁月?岁月者,纪世上红尘万端人事也。太上隐者,不知其真实姓名,削迹荒崖,修听自然,富贵等同浮云,将物欲皆拋掷于内心世界之外,岁月往来,与我何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偶到松深处,枕石也高眠,好似枯木残僧,悠然入定。人在尘世,却无日亦无时,去来皆不计。“村叟无台历,梅开认小春。”都可以称为隐者高致。

    [一诗一小议]之十六

    沙上鹭

    南北朝: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

    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小议]

            张文姬为文学家鲍照之妻,借咏沙鹭以明待时之志,实为勉励鲍参军。诗意是不要说沙洲上的白鹭风餐水宿,将终老江湖,观其扬音鼓翼,意态不凡,待等高风起时,就一定会扶摇而上。此诗高旷之致,洗尽庸脂俗粉。

    [拓展]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说“诗言志”不单单独指心中的思想、志向和抱负,也含有一定的情感活动在里面。

            去年我也写了30多首五言绝句,现抄录一首来说明“诗言志”这个问题。

    [山中溪居]

    桥上看清溪,庭前做木犁。

    红尘拋了去,近有野禽啼。

    [一诗一小议]之十七

    杂 诗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小议]

            故乡久别,垂钓之地,朋酒之欢,处处萦怀,然而却独忆故乡窗外梅花,可谓妙手偶得也。

    [一诗一小议]之十八

    送朱大

    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小议]

            此诗有磊落之气。贾岛曾诗“十年磨一剑”、“谁有不平事”。苏东坡曾题陶渊明诗后云:“靖节虽脱节躬耕,其意固未能平也。”孟浩然的平生一片心,是否也有未平呢?我想,尽管他修道归隐,隐居鹿门山,但心中也难免有所不平之事。

    [拓展]

            去年霜降时节,我也曾写过一首五言绝句,抄录在此。

    [霜降•赠友人]

    今日秋霜降,梧桐尽玉妆。

    长街明气节,傲骨对苍凉。

    [一诗一小议]之十九

    弹 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小议]

            此诗为借物抒怀之作。焦尾之材,高山之调,悠悠古今,赏音者能有几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无伯乐,千里马也只能是驾骑一匹而已。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

    闻 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小议]

            韦应物其性高洁,出守江南时,筑凝香馆,每日以文酒自娱,印累绶苦,并非其志,故在淮南登楼,有“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之句,这与此诗秋宵闻雁,皆有陶渊明那般归去之意。但凡客馆秋声,是最易感人怀抱的。明代高启诗曰:“一声征雁谁先听,今夜江南我共君。”这也与韦诗有相同的感慨。

    [拓展]

    秋夜同周著作宿娄浦

    明代: 高启

    小廨寒依竹浦云,酒阑相对说离群。

    一声新雁谁先听,今夜江南我共君。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一

    平蕃曲

    唐代:刘长卿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

    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然。

    [小议]

            古今帝王赚尽多少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兵者,国之大事也。慎战,民为贵。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二

    江 行

    唐代:柳中庸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小议]

            凡是纯写景之诗,贵在有远韵余味。此作前二句写秋容暗淡。后二句之意,江天暮雨,遥望客帆,当有去国怀乡之士,在孤舟摇曳中,听乌篷寒雨,感极而悲。寓情于景,此诗不仅仅写楚江烟雨。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三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 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小议]

            于谦,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其诗风质朴刚劲,如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除夕的诗作,不少人都是叹老嗟卑,感时伤逝,而于谦此诗却别调独弹。

            除夕本来“寒甚”,他却说“轻寒”何用忧愁,而且以“屋东头”为喻,进一步表明时令虽为残冬,但春天已近在眼前。这一富有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使人不禁想起英国名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岁去暮矣,思如之何?我忽然想到荀子的话:“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在一年将尽之时,我抄录上述于谦的诗赠送给朋友们,听一听这重于金石珠玉而胜过钟鼓琴瑟的好音。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四

    田家元日

    唐代: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小议]

            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他们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掌门人。这首五律《田家元日》虽无惊人之句,却鲜明地表现了他清旷淡远的诗风。

            这首诗是他开元十六年(728年)去长安应试那年的春节所作。“斗”,指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斗星的斗柄从朝北转向朝东时,天下皆春。古人也认为“四十曰强,而仕”,强壮之年即读书人应该出仕的四十岁。时年已四十的诗人说他虽不是官员,没有民脂民膏作为俸禄,但“带月荷锄归”,他还是像陶渊明那样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作,和田夫野老一起从气象推测并预祝丰年。这种接地气的诗作,显示了孟夫子除了浩然正气,还有难得的与底层农民共呼吸之情。

    [拓展]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五

    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议]

            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却笔不能达,然有人得生花笔管而写之,便成绝唱。此诗就是如此。以字面论,当天寒欲雪之时,家酿新熟,炉火生温,招待素心之人清谈小饮,此境佳绝。末句的“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之下如闻声语。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六

    春 情

    唐代:张起

    画阁余寒在,新年旧燕飞。

    梅花犹带雪,未得试春衣。

    [小议]

            此诗为托思精品之作。诗句言咏春寒,而诗题却标为“春情”,可见诗句皆含情思。首句之意,画阁乃凝妆之地,宜晴日和风,而言余寒尚在,似怅春色之迟。二句之意,新年当明媚之辰,宜梁燕双栖,而言旧燕还飞,似萦怀旧之思。三句之意,梅花占众艳之魁,而犹带残雪,似感芳时之冷落。四句之意,巢燕已归,而春衣未试,其因清寒料峭,尚怯罗衣?抑幽绪盈怀,慵施针线?诗题既曰“春情”,或因春至而关情,或以情重而怨春,作者缥缈其词,自成其好句。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七

    寄 远

    唐代:杜牧

    只影随惊雁,单栖锁画笼。

    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

    [小议]

            前二句皆以鸟喻人。首句指远人而言,谓书笈长征,随惊鸿而独去。次句自喻,谓雕笼深锁,似羁羽难飞。后二句谓风多寒重,舞袖春单,谁念此憔悴。不从忆远着笔,而言己之无人怜惜。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八

    赠范晔

    晋代: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小议]

            陆凯的《赠范晔》,是中国古典诗史上最早写梅花的诗,也是最早以梅花来表达友情的诗。一千多年过去了,只要展卷诵读,纸上仿佛仍散发着友情的温暖,传送着梅花的清香。

            陆凯,南朝宋代的官员与诗人,与史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交好。范晔远在西北,陆凯供职江南,天长路远,相见难期,陆凯便以梅花相赠,并写下了这首情深义重而构思精绝的五言小诗。江南春早,梅花先开,物丰文萃的江南本应有很多可以赠送给友人的礼物,但诗人却偏偏说没有什么合适的物品相赠,只好赠送一枝梅花。

            由此可知,当时梅花多生长在南方,它具有耐寒的特点,又是高洁的感情与坚贞的品格之象征,一经陆凯以抽象名词的“春”代具体名词的“花”的妙用,这首语言清新而意境优美的诗便传之久远了。“一枝春”因富有诗意,不仅成了梅花的专用标牌和抒写友情的常用代称,甚至成了词牌之名,在缤纷如繁花之开的众多词牌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一诗一小议]之二十九

    书事

    唐代: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小议]

            王维的五言绝句,最擅长抒写不染纤尘、心肺如洗的静态之美,也最长于表达如盐入水不着痕迹的庄禅之意。生活在万丈红尘中的现代人,最好是在风晨月夕时一人独品王维,品赏他那不惟养目而且养心的小品短章。

            诗题《书事》,就是写眼前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阁”,诗人居所的楼阁,意为于小楼上见天色轻阴,细雨如丝。“阁”如作动词解,也可通“搁”,为搁置、暂歇之意,即小雨初歇。“慵”,懒。意即白昼也无客至,院门也懒得打开。“坐看”,正独坐而看。深院无人,在幽静的环境里诗人独坐冥思,凝视院中地上的苍苔,恍兮惚兮之中那苍绿的颜色,似乎都要漫上自己的衣裳。“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是王维的招牌式的禅句,可与他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比美,都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经典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传后性”,也就是它的生命力不止于当时,而是长传于后世,对后人的阅读与创作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即所谓“千古不磨”是也。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

    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小议]

            此诗是李白五绝中的上品,充分体现了诗仙的浪漫诗风。“危楼”,即建于山顶的寺庙。举手而摘星辰,可见峰顶寺之高,亦可见李白想象之不同凡俗。《宛陵郡志备要》曾记载李白《独坐敬亭山其二》一诗:“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间的血缘关系,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令人更觉“不敢”与“恐惊”是转折生情,而且有无中生有的巧思,有无理而妙的妙趣。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一

    题竹

    唐代:玄览

    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小议]

            中唐时的禅僧玄览仅存诗二首,另一首平常,此一首高妙。此诗之本意在言“道”,即首句所说的“欲知吾道廓”,玄览认为自己所恪守与宣讲之道颇为广大,其中心则是“不与物情违”,即尊重事物的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然后他更以“鱼跃”与“鸟飞”,形象地阐说佛家之不争不竞、听其自然的观念。

            好诗常常是作者未必然而读者未必不然,也即是前苏联文豪高尔基所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朱熹认为“大丈夫处世,不可无此气象”,他对此诗的理解更接近现代人的意识,即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不过,有为与否,我认为应兼顾主观与客观,“鱼”应是北溟之鱼,“鸟”应是志在云天的鸟,都不是胸无远志、鼠目寸光的俗物,“海”也应该是真正的大海,“空”也应该是真正的长空,它们为鱼跃鸟飞提供充分的条件与良好的环境。今日俗语所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从玄览之诗转换而来。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二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小议]

            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了《听蝉》一首诗:“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岛上的夏天有多长/多长是夏天的故事/锯齿锯齿又锯齿/拉你天真的金锯子/试试夏天有多长。”其实,从南朝梁代范云《咏早蝉诗》以来以至清代,蝉就独奏或合唱在许多人的诗中了,在唐诗人的作品中演奏得尤为热烈。

            虞世南,书法与欧阳询并称“欧虞”,唐太宗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这首借蝉抒怀之作,是所谓咏物诗,他先写蝉的形态,餐风饮露的高洁和其鸣声的高远,然后写自己的寄托:一个人行事端方,品格高尚,自然会有美好的声誉,而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吹嘘,权势的力量。

            新加坡诗人蔡欣有一首小诗,也是以《蝉》为题:“响响亮亮的下午/一树绿蒲团上/有只蝉把闹市/参成一座空山。”语工意新,小如晶莹的珍珠,味如回甘的橄榄,那是咏蝉之诗的又一种天地了。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三

    山中

    唐代: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小议]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引以作证的正是这首《山中》。可见王维此作是很吸引赏诗者的眼球。

            “荆溪”,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经长安县入灞水。此诗确实是诗中有画,在构图上,“荆溪白石出”是一条粗线,“天寒红叶”为立体兼平面,“山路”是条高低有致的曲线,“人”则是一个点。在色彩上,白与红构成色泽鲜明的对映之美,而“空翠”则是与“白”“红”相映的绿色,使画面更加清幽而多姿。最具天趣与禅意的,当然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了,这是心灵的微妙感受,是一种非常人所有的诗性智慧,也是一种近乎今日所说的超现实主义的体悟和表现。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小议]

            “芙蓉山”,神州境内芙蓉山有七八处之多,刘长卿曾漂泊湘楚,湖南冬日多雪,就不妨认为是写湘地的芙蓉山吧。此诗的构图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日暮苍山远”是辽远的大背景,“天寒白屋贫”是拉近的小背景,然后再是“犬吠”与“夜归人”的特写镜头。前面是静景,诉之于视觉,后面是动景,诉之于听觉。“夜归人”是谁呢?是天涯漂泊的作者?是为生计劳碌的主人?还是其他的行客?我们不必去严加核实身份,只要去领略诗的苍茫而不乏温馨的意境就好。

            “风雪夜归人”乃千古名句,许多漂泊在外的现代人可能都曾身历心经这种情境。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曾说:“直赋其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五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议]

            现代的便利常常消解了古典的诗情,贾岛如果活在今天,电话在案,手机在手,他可以和隐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但那样一来,他可能就写不出《寻隐者不遇》这一名篇了。

            古代真正的隐士多为超凡脱俗之人,此诗中的青“松”与白“云”正是一种象征与暗示,寻而不遇,给读者留下的则是遗憾与悬想。寻者与童子当有数番问答,寥寥二十字的五言古绝不可能一一道来,故全诗采用问答体,以简驭繁,少中见多,有环境描写,有人物对话,有单纯情节,言约意丰而别有情味。台湾名诗人洛夫在其《唐诗解构》系列中,也有《寻隐者不遇》一首,在此可以对读一下。“比松树更高的/是一个问号/比问号更费猜疑的/是童子懵懂的嗫嚅/谁知道师父去了哪里/采药?未必/药锄还在门后瞌睡/云里雾里/风里雨里/就是没有猜到/他正大醉在/山中一位老农的酒壶里。”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六

    碧涧驿晓思

    唐代:温庭筠

    孤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小议]

            诗言楚江客舍,残梦初醒,孤灯相伴,甚感幽寂。起步闲庭,斜月西沉,子规啼罢,其时却惟见满庭山杏在晨露中争开。温庭筠善写晓天清景,还有一首《咏春雪》,诗云:“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着伴梨花。”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七

    爆竹

    清代:曹雪芹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小议]

            爆竹亦名“爆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夜未艾,庭燎晣晣”(《诗经·小雅·庭燎》),“庭燎”,是作照明用的以松枝、芦杆和竹子做成的火把,竹子中空多节,燃烧时迸发“晣”的爆裂之声,此为爆竹的起源。至唐代,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称为“爆竿”。到了宋代,则开始以纸、麻、火药为原料制作单个的爆仗与串连的鞭炮,其意义除了驱怪压邪之外,更添增了除旧布新、祈求吉利之意。

            这首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为贾元春所作的灯谜诗。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八

    鹦鹉洲

    唐代: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小议]

            北宋李畋《该闻录》云:“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李白读崔诗时,年方二十八岁,他不甘重复与平庸,迟至天宝六载(747年)从长安被玄宗赐金还山再游金陵之时,乃赋《登金陵凤凰台》以争胜,时当四十七岁。十多年之后,他重游湖北江夏,复作《鹦鹉洲》一诗与崔诗较劲,大诗人此时已是人生的暮年。

            此诗欲与崔诗再一比高下,结果可以说各有千秋,不可互代。不过,诗贵创造,就原创性而言,李白之作毕竟要稍逊一等,不管他如何心高气傲,力图后来居上,但仍不免有仿作之痕。

            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得好:“此则与黄鹤楼诗宗旨略同,乃颢诗如虎之威,此如凤之威,其德自别。”他以“虎”“凤”为喻,大约是指境界与情调之不同而各有所长吧。

    [拓展]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诗一小议]之三十九

    夕 阳

    唐代:陆龟蒙

    渡口和帆落,边城带角收。

    如何茂陵客,江上倚危楼。

    [小议]

            夕阳风景,最易感人。首二句言征帆卸影,野渡停桡,画角低声,边军归帐,皆写薄暮之景。用“落”字“收”字,帆影角声,与夕阳夹写,就闻见所及,体物工妙。上二句用对句起,已写足夕阳。乃推进一层,言以茂陵之词客,登江上之高楼,暮色苍凉,旅怀摇落,独倚危阑,顿觉乱愁无次。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

    哭晁卿衡

    唐代: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小议]

            “晁卿衡”,即晁衡,乃汉名,原名阿部仲麻吕,“卿”为爱称。开元五年(717年),他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华求学,学成后却不归国,在唐朝做官。他来华近四十年后,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冬,随遣唐使藤原清河等自长安经扬州东归返日,途中遇暴风漂至安南驩州(今越南境内),重返长安时已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六月,仍做大唐的高官,于大历五年(770年)卒。

            天宝十三年(754年)春夏之交,李白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见到自长安追踪而来的粉丝魏颢。魏颢告知讹传的晁衡海上失事死亡的消息。出于多年的私谊、诗谊与友谊,李白作了上述这首诗。诗的前两句直述晁衡归国的情景,后两句采用比喻与拟人,明珠沉海,云山同悲,可称一绝。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一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议]

            从三国时东吴为屯戍之军事需要而于此建楼算起,黄鹤楼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历代诗人对黄鹤楼吟咏不绝,然而,为什么只有崔颢赢得的掌声最热烈最持久?甚至连目空一切的李白都要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此诗,之所以在众多咏黄鹤楼的诗作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而且成为唐诗的名列前茅的代表作,主要原因就在于诗人以俯仰古今的大胸怀、大气魄,以极富生命意识与创造活力的生花之笔,抒写了辽阔深远的时空感和苍茫渺远的宇宙感,并且由大及小,对中国诗歌的传统母题“乡愁”作了新颖的表现。其气魄之大,境界之高,感慨之深,寓意之远,大约只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篇,方可一较高下。

    [拓展]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二

    放鱼

    唐代: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小议]

            晚唐诗人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清才旷逸,以吟咏自适。曾因人提携而短暂出仕,后被诬陷而还乡,他厌恶并畏惧黑暗的官场,从此息影园林。其诗多送别寄赠、羁旅游览之作,因久居沅湘,师法屈宋,故其作语言流丽而有民歌气息,情致清幽而有杳远风神。

            我国古典诗歌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中之《硕人》篇,汉魏乐府中的《枯鱼过江泣》则是咏鱼的完整篇章。唐代咏物诗不少,但写鱼之作不多,李群玉的《放鱼》是独具一格富于哲理的佳作。“铦钩”,锋利的钓鱼之具。此诗特色之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特色之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它描写的是具体而微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写的是善良者对社会与人心之险恶的普遍感受,全诗手挥五弦,目送飞鸿,音流弦外,余响无穷。

    [拓展]

    硕人

    先秦:佚名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枯鱼过河泣]

    两汉:佚名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枯鱼过河泣]

    唐代:李白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三

    吾心似秋月

    唐代: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小议]

          《吾心似秋月》一诗,是以明月碧潭喻禅心的杰作,也是唐代著名诗僧寒山诗中的上品。此诗以秋月碧潭喻禅者空明纯净之心,也即不染纤尘、远离世俗的清净佛心。

            在当下,人在温饱无虞的前提下,也应多少向往和追求形而上的精神生活与审美境界。清凉之国在大自然中,也在我们心中。当代诗人彭浩荡《我的心遗失在桂林》中问的好:“我的心遗失在桂林,是在那实兀的峰顶,还是在那清浅的江水中,还是在那一动脚就会踩着的传说里?该到何处寻找我的心?”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四

    感寓

    唐代:杜荀鹤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小议]

            人,如果本应该是如前苏联名作家高尔基所说“大写的人”,那么,小人就是十足的“小写的人”,即人格卑鄙、行为阴险的邪恶之人的代称。

            波涛浩渺的大海本来很“大”很“深”,方寸之地的人心本来很“小”很“浅”,诗人反其道而错位言之,逆向对比强烈。言之不足,故重言之,“海枯”与“人死”对举,“终见底”与“不知心”对照,进一步揭示出小人之心的居心叵测。小人有强烈的私欲,又没有任何道德负担与底线,同时又极善于伪装,不择手段,所以正人君子往往非其对手。在杜荀鹤之前,大奸兼小人的李林甫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爬上相位,嫉贤妒能、弄权祸国二十年,人称其“口有蜜,腹有剑”,乃成语“口蜜腹剑”之原典。

            “小人”这一族群起源很早,作用极坏,早在诗经的《邶风•柏舟》中,就有“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之句了,其子孙以后绵延不绝,以至如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读杜荀鹤之诗,戚戚的小人何妨对号入座,坦荡的正人则当以此为鉴。

    [拓展]

    邶风•柏舟

    先秦:佚名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五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小议]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国天空的双子星座,它们闪耀的是永恒的光芒。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司马迁所说而为后世所习用的名言。李白五、七言绝句的数量与质量远在杜甫之上,而五、七言律诗的成就却也远不及杜甫。然而他的五律整体成就虽不如杜甫,单篇却足可抗衡,如《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就是。

            南朝齐代诗人谢脁为宣城太守,在宣城陵阳山建北楼,人称谢脁楼。李白一生敬慕谢脁,多次来游宣州。此诗为天宝十二或十三年(753或754年),李白秋日宣城登楼而作。“两水”,指城东之宛溪与句溪。“双桥”,指隋代于宛溪之上所建之凤凰、济川二桥。秋水澄清,故比“明镜”,桥呈拱状,因喻“彩虹”。这一联与下联人景分写的“人烟”与“秋色”,不仅点明了题目中的“秋”,同时也是登高临眺所见的“如画”之秋色秋光。

            全诗可称是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颔颈两联更是锦上添花。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六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唐代: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小议]

            岳阳,是李白多次遨游之地。他和诗坛的另一位顶尖高手王昌龄于此相逢,时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王昌龄曾有《巴陵送李十二》一诗相赠。待到他最后一次旧地重游,却已是乾元二年(759年),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归来之时。豪气干云的朝阳早已西斜,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早已成灰,生命只剩下一轮怀才不遇而且为时已晚的落照。

            当此之时,触犯宦官李辅国而横遭诬陷贬为岭南尉的族叔李晔,因直言进谏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均不期而至岳阳,相逢在李白的生命的斜阳里。他们同游洞庭,相互唱和。李白本来就有一肚子的牢骚与愤懑,何况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情的鼓舞,又何况在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的酒精煽动之下。他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醉后发清狂”,竟然发出要铲平君山的呼喊。“刬却”,削去,铲平。李白在《襄阳歌》中曾说“此江若变作春酒”,辛弃疾《粉蝶儿》词的“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之辞,正是从李白此诗化出。他要铲平君山,让湘水安流,让一湖秋水都变成醉杀愁人的美酒,真是怨气冲天、豪气冲天、酒气也冲天。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七

    感事

    唐代:王镣

    击石易得火,扣人难动心。

    今日朱门者,曾恨朱门深。

    [小议]

            王镣,祖籍太原。他虽为宰相王铎之弟,但权势当时似未如今日之承袭传递与固化,他富有才学,却数举不第。

            “扣”,同“叩”,敲击之意。此诗前二句分写自然之“石”与社会之“人”,以“易”和“难”作强烈之对照,说明今日识人爱才者极少。后两句则进层申说:今日掌握权要、心如铁石的人,当年不也是怨恨侯门如海、无人援引吗?全诗以议论见长,读者当可在涵咏中获得某种人生哲理的启迪。例如,有人身为布衣或沉沦下僚时,也曾痛恨深居高位者之架子十足,一旦飞黄腾达,一阔脸就变往往过之;有的人无权无势时也愤世嫉俗,针砭时弊,待到一朝权在手,腐败之快也绝不亚于前人。

            王镣将个人的人生体验提炼升华为普遍性的哲理情境,我们得到的,是一颗耀眼而照心的珍珠,一方知人而鉴世的明镜。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八

    晚秋

    唐代:无名氏

    日月千回数,君名万遍呼!

    睡时应入梦,知我断肠无?

    [小议]

            这是被吐蕃所俘虏的无名氏作品,见之于敦煌石窟唐诗抄本。穿过一千两百多年的时间的风沙,我们仍然可以如在耳边地听到他悲怆的呼声。“君名万遍呼”,这是真实的情景写照,也是动人的艺术表现,可以引起今日许多热恋中人的痛感共鸣。

            台湾诗人纪弦有名篇为《你的名字》,“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全诗“围绕”名字,结撰成章。法国现代诗人艾吕雅的《自由》,“我写你的名字”一语重复二十一次之多,可与上述敦煌唐诗互参。

    [拓展]

    你的名字

    近现代:纪弦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自由]

    法国:保尔·艾吕雅

    在我的学生练习簿上

    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

    在沙土上在积雪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所有读完的书页上

    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

    石头鲜血纸张或灰烬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金色的形象上

    在战士的武器上

    在国王的冠冕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丛林和荒漠上

    在鸟巢上在染料木上

    在我童年的回声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黑夜的奇迹上

    在白天的白面包上

    在订婚的季节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所有蓝色的破布上

    在发霉太阳的池塘上

    在生动月亮的湖面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田野上在天际线上

    在群鸟的飞翼上

    还有在幽影的风车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黎明的每一丝气息上

    在大海在舟船上

    在疯狂的大山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云彩的飞沫上

    在风暴的汗水上

    在厚实而又平淡的雨帘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波光粼粼的形状上

    在五光十色的钟楼上

    在物理学真理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如梦苏醒的小径上

    在笔直伸展的大路上

    在人声鼎沸的广场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点亮的灯上

    在熄灭的灯上

    在我紧密毗连的房屋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切成两半的水果上

    镜子中的和我卧室中的

    在我空壳的床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贪吃而温柔的狗身上

    在它竖起的耳朵上

    在它笨拙的爪子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房门的踏板上

    在熟悉的物品上

    在圣火的流波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全身协调的肌肤上

    在我朋友的额头上

    在伸出来的每一只手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惊喜的玻璃上

    在专注的嘴唇上

    一片深深的寂静之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被毁的避难所上

    在我坍塌的灯塔上

    在我烦恼的墙垛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毫无欲望的缺席上

    在赤裸裸的孤独上

    在死亡的台阶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恢复的健康上

    在消失的威胁上

    在没有回忆的希望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以一个字词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我的生命

    我生来就是为认识你

    为把你命名

    [一诗一小议]之四十九

    剑客

    唐代: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小议]

            贾岛是彬彬文士,并非赳赳武夫,是苦吟诗人,并非绿林豪侠,他何以会歌咏剑拔弩张的剑客?社会本多不平,正直的诗人常常是代言人,何况贾岛应举不第,愤世嫉俗,作《病蝉》等诗讥刺权贵、嘲讽公卿,号为举场“十恶”而于长庆二年(822年)被逐出关外,以后还曾因他人之毁谤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此诗之作,既是他写,也是自写,既是为他,也是为己,勃郁不平之气跃于纸上,豪勇无前之概见于行间。

            此诗末句,另一版本“为”作“有”。如作“有”,则系代人报仇,近乎个人之间的交情甚至交易,如今日之黑道杀手然。作“为”,则不仅使结语含蓄不尽,而且意在虚指,即谁做了伤天害理的不义之事,便可予以惩罚,如此遣词,方显侠者的英雄本色。至于此诗首句,则传诵千年,今日更成了意有引申的引用率极高的金句。贾岛还有一些可圈可点之篇,他即使没有别的佳作而仅有此冷光四射的《剑客》,也足可告慰平生而笑傲诗坛了。

    [拓展]

    病蝉

    唐代:贾岛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诗后]

    唐代: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雪晴晚望]

    唐代: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寄朱锡珪]

    唐代: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送天台僧]

    唐代:贾岛

    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忆江上吴处士]

    唐代: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宿山寺]

    唐代: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暮过山村]

    唐代: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唐代: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一诗一小议]之五十

    题玉泉溪

    唐代:湘驿女子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小议]

            楚地本来就是幽奇惝恍的楚辞故里,也是光怪陆离的传说家乡,“湘驿女子”不知名姓,身世不传,甚至是否实有其人也无从考究,这首诗的来历也就笼罩在一片恍兮惚兮的迷雾里。

            我们今日也无法侦破这首诗的来历。我们能够认定的这是一首情境凄迷而凄美的好诗,是一首具有人生普遍情境的引人寻味的好诗。首二句分写白天与夜晚的景色,有色有声。时令是深秋,白天,满山红树酿造的是令人醺然欲醉的美酒;夜晚,清碧的溪水弹奏的是令人肠回九曲的夜歌。这是环境的描绘,色彩的渲染,氛围的烘托,为怨情幽思的抒发作了极富诗意的铺垫,后两句便直接抒发佳期不再,并在风雨中度日如年的悲怀。诗的悲剧内蕴若明若暗,若隐若现,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此之谓朦胧之美。

    古诗阅读笔记(第一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阅读笔记(第一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et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