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的共学中,子善老师教导我们要“志于学,志于道”,他说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最高人生目标是“道”,为什么要志于学志于道,一直以来我把这个问题存疑在脑海里,直到最近在《读者》里读到一篇文章,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首先,知识是人类在蒙昧和苦难当中寻求和创造出来的,知识是人类的财产。我们是财产的继承人,因此我们对社会赋有一份责任去传承文化,并且始终执守道义……我的内心是一种暖暖的触动,我想到了在传统文化平台深耕和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我想到了杨杰老师说他在用生命讲学,那一刻,我泪目了。
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如何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
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如何尽己呢?我想是带着思考去工作,不断地思考,设身处地为老板考虑问题,甚至考虑对社会的责任时,那才是“忠”,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人修炼的最好道场。职场就是道场,我们怎样认真对待工作,工作就怎样回馈我们。
我思考的第二问题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一定要讲诚信。
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论语》,我才明白人之间的诚信如同车辆各个部分链接的枢纽,没有枢纽,车辆会失去动力,又怎么能行走呢?如果不讲诚信,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人相信他,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如果连立足都难,更别说是有所发展了。所以诚信的“信”乃立身之本,经商之魂,为政之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做人必须有诚信,因为它如同一根纽带,让我们建立起心灵的桥梁,没有了诚信,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了基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如何明德,如何止于至善?止,是一个动词一个方向,不断向至善靠近,直到无限接近它成为它,并且保持在至善的状态里。
如何保持呢?夫子尚且是“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是不是也要不断的通过自省自查迁善改过来提升自己,也就是说,必须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圣贤的智慧来拂拭我们蒙尘的心智,使之恢复以往的光明,才能明明德,才能至于至善。
至于至善是一个愿景和方向或者说是目标,如果没有愿景,没有方向目标,走着走着,就会偏离轨道。人生能否修得正果,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把自省当作一个修德建业的根本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一日三省”,这就是在务本上下功夫。人生就会朝着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方向不断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