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曹雪芹用超现实手法写下了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让一批又一批的红学研究者揣摩至今。
我也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有没有完成不是最重要的。高鹗和程伟元补写的后四十回,也只是为了让大家过把结局瘾而已。
细品《红楼梦》你会发现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写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明显的例子:前八十回,林黛玉出场,极少描写她穿什么衣服、戴什么东西。她就像在梦里一样,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后四十回,林黛玉的衣服有颜色了,身上戴什么也有交代了。脱俗与灵气尽无。显然后四十回作者的层次低了很多。
所以,《红楼梦》的结局无数,它不在小说里,而是在所有喜爱研读《红楼梦》的读者心里。
1
喜欢读《红楼梦》缘于哥哥的一本旧版书。
这本书的线断了,没了封面和封底,前后还各缺了七八页。从书的侧边看到“红楼梦”第一回几个字。我猜想这本书叫做《红楼梦》。这么旧,我当它是破书,但哥哥却每每小心翻阅,视如珍宝。
偶尔,我拿起来翻上几页。看不懂,那时我才十二三岁,真的看不懂,就像看天书。
上高中了,同桌每到课间就抱着一本书泪流满面。我好奇,侧脸看看书名又是《红楼梦》。我问她:“这本书好看吗?”“好看,林黛玉太可怜了。”说到动情处,又是泪眼汪汪。
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买来边看边研究。从好奇到喜欢,从喜欢到酷爱……这前前后后我反复看了好多遍。每个年龄段看红楼,都会有一番不同的感悟。这恐怕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2
不惑之年,我迷上了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后,我看红楼就只看前八十回,很少再看后四十回了。因为我感觉高鹗和程伟元写得后四十回有好多地方与判词不符。总感觉有些曲解了曹公的初衷和本意。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结局是通过第五回的“判词”向人们暗示。正册“判词”共十一首,隐指12个女子,即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 副册“判词”一首,隐指1个女子;又副册“判词”二首,隐指2个女子。
以一人判词为例: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王熙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是“护官符”说的“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的小姐,嫁给荣国府贾琏为妻。她的姑母是贾政的妻子,即宝玉之母王夫人。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出色的政治家。
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贷,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
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
“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
“三人木”“人”+“木”是“休”字。应该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3
依据判词,王熙凤最终的命运应该是被休弃。而高鹗后四十回里王熙凤最后是死在贾府。只是弥留之际,在说的胡话里讲:要车要轿,要回金陵归什么册子里。这显然是高鹗为了呼应判词而编写,恐怕并没有真正领会曹公的本意。
多年来,红学研究久盛不衰。还真要感谢曹雪芹这个超现实派的写作大家,给后人留下的这难以弥补的悬念。令所有的红学爱好者竞相揣摩,至今难以做罢。
我喜欢《红楼梦》,我会一直关注红学研究新发现,新论点。我想,再过十年当我再看红楼。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与感悟啦……期待红学研究新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