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祥
春风三月。正是桃花灼灼枝头的季节,不由得让我想起家乡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女性党员—海州“三女杰”之一的冯菊芬烈士。据史料记载,1930年初春,经过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终于把冯菊芬从国民政府关押她达半年之久的清江监狱里保释狱出来,回到苏北故乡的时候,也是桃花灼灼枝头的时候。回到家乡不久的她,受命再次南下。由于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受国民政府重创,冯菊芬再次被捕,任凭国民党当局如何严刑逼供,始终咬紧牙关,决不出卖党组织。时隔不久,21岁的冯菊芬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追寻烈士的足迹,在毗邻烈士的家乡白塔埠镇20多公里的古城海州,有个海州东海中学(现海州实验中学)的原址,那里有个二营巷、二营巷里有一口年代久远的双龙井,烈士生前在东海中学求学的过程中,经常和在此读书的冯若愚、吕继英一见如故!且冯若愚家就居住在东海中学附近。她们三姐妹经常在二营巷和双龙井附近开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近来,缘于本人撰写的红色传纪文学“少年冯菊芬”的写作需要,决定沿着烈士曾经的足迹,一路追寻大革命前夜的古城海州烈士的足迹,亲身感受革命前辈曾经追求革命真理的坚苦卓绝。来到海州古城,正当我打听一位过路人,二营巷的具体位置,路人善意的微笑道:“抬头看看你面前的牌子。”“二营巷!”哇塞!继续向南大约500米左右路右边,便是“双龙井”。据说这口双龙井开凿于明代景泰七年。时称沙井。清嘉庆十九年,海州知州郑时举命复修治,于井壁出水处嵌入一对石雕龙头,始称双龙井。清光绪三年三月,海州州牧林达泉再修双龙井,并于井侧立“双龙井”石碑延续至今。
伫立井边,正是晌午时分。探头井深处,依然清澈见底。想必井泉流水汩汩的当年,也曾多次倒影过烈士冯菊芬的身影,倒影过冯若愚、吕继英的身影,倒影过聚拢在她们周围的一些进步青年学生的身影。或许她们从来没有想过,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竟然有人为了追寻她们曾经的足迹,在双龙井倒影的时光交织中,相互撞击,撞击成为一种虔诚的敬仰!仰望苍穹,几朵静谧的闲云,也像似在追思往夕的峥嵘岁月。回眸双龙井畔的历史烽烟,仿佛依稀可以听到古城海州的东海中学校园朗朗的语书声。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古城海州中国共产党的三位“女杰”冯若愚、冯菊芬、吕继英的英容笑貌。她们从历史烽烟中,依然是鲜衣怒马的走来,依旧是活泼开朗。那样的青春灼灼,犹如盛开的桃花。她们本该伺奉双亲膝下、或者相夫教子的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她们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条,随时可能被反动当局砍头的探寻拯救国民早日逃离水深火热生活的一条路。始终矢志不渝,绝不回头!
抚往追夕,特别可以告慰革命先辈的是,她们当年参加革命的足迹,依然被保存的完好如初,历历在目。她们曾经在古城海州追求的梦想,早已变成这里四海通衢的现代化高速交通网。飞机场、高铁、BRT实现城市交通全覆盖。一部《西游记》,让名扬天下的在海一方连云港市,成为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江苏省13个城市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