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会有无尽烦恼。这烦恼大多来自身边的人和事,和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感以及行为方式等有关。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呢!
同一文化体系下涵养出的人,虽然有社会的同一性,但内在世界的差别同样差距巨大。换句话说,人与人的相对相当于两个世界的交集。
正因如此,人是不该妄想彻底改变谁的。即使稍有改变,很多时候也伴随着疼痛。所以,人生的烦恼中时常跟随着疼痛。
今天中午,不应该地对朋友释放了一会儿情绪,然后就坐下来,拿起一本专业书籍阅读。
在皮亚杰的关于智力的起源的论述中,突然有所顿悟。于是思维再次起舞,灵魂奏起了欢歌,哪里还有愤愤情绪的影子,转而是无尽的欣喜,仿佛又探寻到了一块新大陆。
生活中琐事困扰的力量与学习阅读提升的力量似乎是抗衡的,有着此消彼长的矛盾性。即如果一段时间,我们能持续性的阅读、思考、感悟,内心便会获得一定的能量,头脑认知便会清明很多,遇事也易想开。可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读书学习,内心便会荒凉顿生,惶惑感便会抬头,这时,如果恰有生活琐事缠绕,便会渐渐身陷其中,哀怨和愤恨就会凝聚,呈现出人作为生物体最脆弱、最无奈,也最不讨喜、不高级的一面。
为什么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呢?
修行无止境,正如一偈子所说,心上尘埃,需勤拂试。
拂试靠什么呢?如何有能力拂试?重要途径:终生学习、思考,然后不断顿悟、明了、修正。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甚至是回环往复、有始无终的。因为,稍一停歇,脆弱的我们便可能被某一瞬间的某一件事情打回原点。因为是非曲直、欲念得失中的分别心,如鬼魅般时时存于心间的。
虚与实相对,从时间的维度讲,一切都是虚幻的,唯有道和法不虚。但在不过百年的有限人生中,烦恼纠缠的痛苦固是变化的,时有时无、时厚重时轻微,但却也真实存在。
既有短暂的真,便要努力求解,于是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样的追问便产生了。
按照虚空的理解,定然是没意义的,意义恰在追问本身!
能问且能自寻答案,这是需要能力的,而不断地读书、思考、顿悟便是重要法门。
另一重要法门便是实践,即实战应用,解决问题,首当其冲便是解决自己与周遭关系的问题。
此一生,学不完的习,读不完的书,修不尽的行。不学习,怎知这世界原是实中虚,虚中实的世界;不阅读、思考,又怎知什么在困扰我们,什么在与之抗衡、并且具有拯救我们于万千烦恼的力量呢!
灵魂欢歌了,一切烦恼便作云烟!
(写于2021年12月10日,单纯的情绪发泄是低级的,关键是反思中的思考提升。为此,我感恩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