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回顾走过的路,倒是想说说“简书”这个有意思的地方。
大约简书上线没多久我就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了——颇爱研究产品、运营、平台的朋友曾向我推荐过。我扫过一眼,点头,又是一个写博客的地方而已,从最初的博客中国到现在的新浪博客,不过尔尔。他很看好这个平台,而我只是嗤之以鼻,你说说这里和其他那些已经倒闭或濒临倒闭的地方有甚区别?他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只是说不一样,风格和当年的豆瓣如出一辙,他很喜欢。我也不再为难他,即便是豆瓣出来的人又如何?下厨房是挺小清新的吧,可对于真心想好好学做菜的人来说,下厨房的用户越多越糟糕——因为一道菜有无数的菜谱,叫人如何选择?有时候排在最上面最受欢迎的,反而大谬!为了一道菜,得翻来覆去看过几个甚至十几个菜谱,得不偿失。
他倒也没有再劝我去码字,反倒是我,莫名地又想找个地方做树洞了。冬日里,曾有人许诺我两个专栏,一个写书,一个写旅行。假期结束时,他说换栏目了,我也笑了,因为我一个字也没有写。其中的龌龊不说也罢,但我却动了心思。周游一大圈回来,我时常想把日记本上的字整理一下,平日里看的书也想畅所欲言地发泄一通。豆瓣、穷游其实都是首选的地方,尤其是穷游,约莫着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就在那里等选题。可是,按部就班的那些游记又有什么意思呢?早些年写博客的地方也渐渐少人问津,孤芳自赏虽无不可,但若能因为文字认识几个有趣的人,才更好玩。
所以,我悄悄地在简书开了个头。
倒也没有想朋友们来捧场,因为本就是当做树洞的地方。如果对出版社的赠书多有怨言,或许也可以在这里大放厥词,而不用躲藏。没曾想,发的第一篇文第二天就有了回应:不仅被加到两个小组,还有陌生人喜欢。晚上回家,和当初极力推荐简书的朋友说到这个平台,他十分赞同,认为内容已不再是王道,关键是有人,即有活跃的用户。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交互,其实才是简书生存下去的意义。
他虽口若悬河,却没有真正地用过简书,这次轮到我劝服他了,你应该开一个账号,好好感受一下。简书之成功固然有“简”之功劳,比起多年前的博客操作界面,可谓十分简洁,用起来虽然和印象笔记之流有些类似,但这种嫁接实在是巧妙。但这种“笔记”流已经有了太多后来者。简书实际胜在有互动。这一点博客大巴等其实也已经想到,却没有再进一步。简书的分组其实与tag的功能相似,只不过tag需要作者自己来写,自己选择分类,但简书则将主动与被动结合在一起。作者可以自己投稿,让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某分类下面,亦可以等待编辑自己拾取(譬如我的几篇文章)。前者的好处在于曝光率更高,后者的优势则在于惊喜。自然,两者也是有劣势的,譬如投稿被拒,或是无人问津,多少是会被打击到。
至于上首页就更有意思了。对于作者来说,不可谓不是莫大的鼓舞。豆瓣其实也有类似功能,只可惜豆瓣的老用户积习难改,至少我是早已习惯不看奇怪的乱七八糟的文章了。有友邻的推荐足矣。但简书不同。这并不意味着推上首页的一定是很好的文章,但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有相关专业的干货,有心灵鸡汤、职场励志,也有不错的时事评论,还有像我写的这种无关痛痒的清单小散文。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写得稍微好一些就能被推上,但对于新手来说,刚写几篇就能上首页,却是莫大的鼓励。这比豆瓣辛苦写了篇日记之后,连来看的友邻都寥寥无几,实在好很多。所谓发酵之后的第二次传播威力不小。
当然,简书自己设计的小活动也会激励作者多码字,譬如“千字文”一说。不过,我觉得,简书还有提高的空间,比如实时统计字数就很实用。
我和朋友谈简书的故事还没结束,我逗他,那如何盈利呢?一个平台,做到再好,拿到再多的投资,也终究要考虑回报的事情。虽然现在仍在以外包补贴,终不是长久之计。他挠了挠头,说,怕是以后只能卖了这个平台吧。我自然是不希望的,所以,相信简叔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啊,我还想着,等我有钱了,打赏下简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