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限”和“丰富”,其实并不矛盾

“有限”和“丰富”,其实并不矛盾

作者: 胡安小七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5:37 被阅读5次

“得到”发布会和微信张小龙演讲刷屏数天后,在朋友圈看到了我爸难得一见的转发:“你和高手间的差距,就是‘简单’。”看到标题党,我倒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不“简单”的世界是怎样改变人的。你和高手间的差距不止“简单”,还有智商差距、毅力差距、思维模式差距、学习习惯差距、平台差距、财富差距等等差距。我崇拜的大神,可以用数学给世界建模,可以用老子思考跑步,可以从文科生转行AI。高手干啥都行,人家“简单”了吗?

 然而高手也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专注于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也是高手。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喜欢“有限选择”?》

 全信你就输了。

 如果人人都有限选择,那岂不是把不适合的人往火坑里推?大学专业选错了,难道还要继续考研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有限”和“无限”,我们都需要。

    “有限选择”,是生活基础阶段的稳固保障。在我儿时,家境并不富裕。别说买衣服了,连吃饭都很少有在外下馆子的机会。那时物质匮乏,生活也简单。牛奶只买“光明”的纯鲜,猪肉只吃“爱森”,鸡蛋永远是菜场的草鸡蛋,水果没有什么牛油果啊山竹之类的,只有苹果、橙子、生梨、橘子之类的传统水果。

 但无论如何,那时的“有限选择”,是当时的物质条件下能做出的最好抉择。在家吃饭,不仅最省钱,也最健康。这是避免“消费主义”和通往“简朴生活”的唯一道路。

 在职场上,有限选择也能帮助我们积累个人品牌的原始资本,从而获得更高的职场估价和职业竞争力,也就是所谓的“专业门槛”。本科毕业三年,同学们的职业发展都不错。学土木的去了地产,学法律的做了法务,学化学的做了医药咨询,学体育的,成为了优秀的健身教练。这些职业,虽说用不上多少学校里的专业知识,然而学历却为他们工作初期的启动提供了专业背书,让他们从专业化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在这个人才日趋流动,社会发展加速,人人都拥有机会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些自控能力一般、不是那么自律、没啥天赋异禀、学习和思维模式一般的普通人而言,“专业”的有限选择,就好像是早已冲出起跑线的运动员,在别人还在赛道上等待发令枪响时,他们已先人一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有限选择”,都导向光明的远方。中文系读研后我慢慢发现,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也正向一种更为人文化哲学化的方向深度发展。此时如果依然执着于完成作业,而非思维方式的改变,并不利于学生们的成长。而对于媒体行业、出版行业来说,纸媒的式微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此时如果再不转型,不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又怎样生产出出适合读者的优质内容?而我的顿悟则来自于某一天我和一位真正的职场人士的谈话。我说,做学术、当老师,就是为了“拯救世界”。而她却恰恰提供给我另一种视角:“你的工作要对社会产生实际价值啊。”如果人人都去做学术读博,将自己束之高阁,那社会又如何推动?

 学术确实美好。学术可以让我们抵达人类思想的最深处,突破自我思想的极限,忘却身心之扰,(也许为人类文明再做一点点小小的贡献)。然而,思想上的进步,却势必需要与社会产生深刻互动后才可获得。否则它便停留在永恒的想像,分析,和虚无主义之中。不可否认,学术和思想史上曾出现无数大师。福柯、德里达、德勒兹,他们的思想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更须知,若没有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精确的数字化智能设备,我们又怎样获知,福柯所言的“规训监狱”确为真理?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这在阿甘本的笔下早已被预言。可是,如果只有学术的想像,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个“人人主权者”的时代,将以怎样的现实形式在我们的脚下铺写和展开?现在我们知道了。抖音、KOL、流量这些名词,被互联网人天天挂在嘴边。它们并非时髦,而是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书写。

 我们需要对待学术的专注态度和“有限选择”,我们却也需要更加繁荣和复杂的社会图景。理论的美丽不是因为它是永恒的真理,而是因为它与现实碰撞出火花,才显出它是多么深刻和犀利。学术不应是心灵鸡汤式的教条,而应当在真理之下的回响。

 带着学术赐予的深度,暂别沉默的理论,我才发现世界原来有那么多相通之处。当多年后再次实习时,我才发现原来体育类产品和教育类产品,遵循着相同的产品原理:这些课程、社交和打卡,都导向对用户的正向激励。甚至连游戏,也被脑洞大开地运用到各类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正是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帮助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努力成长,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繁荣和丰富,或许并非是绝对的坏事,而是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他们的个人风格是极简的:每次发布会,永远都穿着同样简谱的衣服。可是,他们的产品却成为了科技史上的开创性突破:iPhone没有使劲琢磨成为手机领域的佼佼者,而是新开创了一个品类——科技美学。他所做的,是将两个领域的事业融合,并做到最好。它的设计遵循着极简的风格,可让它创造经济效益的,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极简”,还因为它艺术和科技的“跨界”结合。而小扎如果安安静静地一直读下去,或许哈佛会多一个学霸,却没有了今天Facebook的伟大发明。

 我们需要极简,也需要丰富。这二者本身或许并不冲突。众所周知,安卓的平台,遵循着开放的模式:用户可以自由设计、下载和安装。连谷歌的办公室,也是开放式的。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自由,才使得安卓拥有了丰富的创意。微信做到了社交领域的独角兽或许是因为它极简,可支付宝能占领用户市场绝非是因为它只知道“支付”。而作为健身应用独角兽的KEEP之所以能占据跑道,在初代和二代的产品上或许遵循了简洁的“有限设计”,可在后来的几个迭代版本中,KEEP也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添加跑步、瑜伽等课程,以增加用户粘性。更重要的是,KEEP始终知道,用户是第一位的。一个体育出身的创业者,会知道体育产品如何优化,然而,产品的推广,如何满足普通用户的健身需求,却同时需要商业化的思维。一切的专业,势必要经过现实的反弹才能带来价值,而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则需要真正的动手创造。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不仅仅只有“直接牺牲自我”一种渠道,而有社会责任的人们明白,“以赡养捐”能集中资本来改善现状。腾讯公益、蚂蚁森林,正是正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抵制现代化,而在于如何以人文主义者的情怀来引导现代化保持公平和正义。这确实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却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的的出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愈发平坦。人人皆可获取知识的时刻,正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士,让普通人也从中获益: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是破除迷信的科普团队,至少,我们会少花点冤枉钱,少买些减肥药。而科普和学术不同,它需要一套平白朴实的语言,一些通俗易懂的词汇,才能被普通人接受。而正是医学与互联网的结合,才带来丁香医生,“鸿茅药酒”和“权健”事件才得以被揭露。“有限选择”并非一味地束缚自己的视野,而是坚守本质的同时不断成长,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须知,繁荣和极简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更像是人生的不同阶段:你可以选择绚烂之后归于静美,也可以选择在平平淡淡后突破自我。综观历史,大家们的作品,多经历了绚烂到朴实的时刻:陆游自言“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晚年的他,不再刻意追求诗歌的工巧,而是以朴实的诗句表现生活的“无味之味”:无意诗方近平淡,绝交梦亦觉清闲。颜真卿晚年,放弃了被奉为宫廷时尚的“方”的笔法,转向了“圆”;他开始藏匿笔尖,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伟大的朴实是体验过世俗繁华喧嚣后的回归,是对世间真理的大彻大悟。以“意”为气的作品,比起单薄枯淡的“简”,更多一层生活的韵味。

 我热爱生活的丰富和进步,却也相信单调和专注的力量。在我看来,“简单”和“有限选择”不意味着我们要恪守某一死理坚持到底。它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不必非要用所谓的知识焦虑和忙碌“充实自己”,而是给生活以适当留白。正是在慵懒和迟缓的拉美土地上,才诞生了那么多伟大的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创作。伟大的创造力,来源于未被填满的想像。

沿着一条路,慢慢走。不论选择极简、热爱、专注还是转行、突破舒适区,能够选择“生活”这条道路,本身就已经达成了某种专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限”和“丰富”,其实并不矛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tu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