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和选择困难症说再见,你也可以的

和选择困难症说再见,你也可以的

作者: 思南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4-16 16:22 被阅读170次
    题图来自 picjumbo.com

    做选择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并不一定每个选择都和「如果我是特朗普,那我要不要摆平三胖」一样重大或充满戏剧性,其实小到「早上闹钟响起时马上起床还是再睡十分钟」这样的场景下我们也是在做选择。

    我一直以来都在小事上有选择困难症。比如,如果我在餐厅坐好等待时想好了要点什么,若服务员之后告诉我那样菜已经卖完了,问我想换成别的什么的话,那我会立刻在原地僵一会儿,如果周围人很多的话还会大脑空白几秒。这时如果同行的朋友能快速帮我做出选择,我就会很感激。虽然我知道这种时刻的我看起来一定很傻,但我的现场决策能力确实很弱,即便只是点菜这样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幸好,在重要的选择上我一般不太会掉链子,因为我会给自己留足够的独自思考的时间。

    也许从上文里你已经发现了「选择」这个概括性概念之下其实包含了不同的选择种类。而我认为选择至少可以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分类:时间维度与重要性维度。

    ——为什么要分类呢?如果你像我一样在某个方面存在选择困难的话,通过分类分析自己究竟是在哪种情况下不能决策,会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法。

    这里采用的 2x2 分类方法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十分熟悉了。

    按我在上面提议的「时间维度 x 重要性维度」划分方式,首先有一类选择 (象限3) 是既不重要也几乎不需要时间来决定的,比如点菜;第二类 (象限1) 则是重要、也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的,比如择偶,比如选择职业方向。而剩下的两类,与其说是客观存在的选择情景,倒不如说是没处理好的前两类情况,被不得不推到这两个象限来了。比如,女生逛街时可能在一件衣服的不同颜色之间花很久也做不了最终决定,那这就从一个“不重要也不该花太久的选择”变成了一个“不重要但花了很多时间的选择”;还有在一些重要的决定上,也不乏只花了几天甚至几小时,或者干脆只靠“直觉 (gut feelings)”来做选择的人,比如本科专业、学校的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靠感觉随便选的。

    接下来我想写写我在如何处理好第一、第三象限所代表的选择上的一点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给我!

    每个人拥有的硬通货只有时间而已,所以自然应该找到通用的方法论把生活中那些不重要的选择快速处理掉,留下更多的时间给重要的选择。我们的目标是:尽量消灭遗留在第二、四象限的选择!

    一个异常普遍、估计每个人都用过的做选择方法论便是,列pros/cons(优/缺点)表来帮助决策。尤其是在买东西时,大多数人都会在脑海里自动展开一张长度不等的pros/cons对比清单表,比如下图……

    by Ashley Brown

    我以前也是这样,不过我现在已经差不多改掉这个坏习惯了。为什么我会说列举(甚至不少人还会追求“穷举”)pros/cons是坏习惯呢?简单地说,当你开始列举pros/cons时,你已经在尝试说服自己去接受其中某个选择了。既然需要说服自己,那就说明在自己目前的条件下,几个备选项都不是最理想的——若存在最佳选项,则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有纠结的前提。

    同时,这种「内心两个小人打架看谁最后打赢」的纠结权衡体验会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那可是我们最该留给重要决策的精力与时间呐。

    几年前我曾读过一本书《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 大力推荐给每个不想做穷人的读者),书里通过大量研究反驳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印象:「穷人之所以一直穷着就是因为懒和蠢」。其中有一段阐述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作者说,因为一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穷人并不是因为天天躺着晒天阳才积累不了财富,而是由于他们不得不把大量宝贵精力与意志力都用在“不重要”的选择上,并没有余下足够的精力剩给学习、工作、思考。比如,在一些很穷的地方,饮水卫生还尚未解决,生活在那儿的穷人每天一睁眼就要先考虑该去哪里打回生活用水,而一些取水点往往要走上几公里才能抵达。当然啦,若不把这样具体的事例指出来的话,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会想到自己一年没一次机会考虑该去哪儿找安全饮用水的问题。

    通过列举pros/cons做选择,除了会耗费大量精力外,还常常会埋下一个未来可能不断让你心烦的导火索——那便是“后悔”。就像《未走之路 (The Road Not Taken)》那首有名的诗里所描述的「薛定谔之路」一样,在分岔路口做选择时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一旦踏上其中一条路后便开始担心、后悔,想象另一条路也许会更好。后悔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感觉,它会在不知不觉间毁掉你本就不多的快乐与淡然;因为后悔的对象都是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了,悔意只是纯粹的感情与时间损耗而已。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英文原诗一读)

    那,如果不列pros/cons,还能怎么做选择呢?

    ——找到足以做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decisive factor)!一个足矣。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买东西时大多数人选择困难的症结就在于,“我一定要找到「物美价廉」的选项”。「物美价廉」若真的存在的话,那也一定是所有供选择商品中的少数。大部分商品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所以有人会说,“要么买最贵的,要么买最便宜的”。这就是只用了一个决定性因素——价格——来做选择的结果。比如,可以在工具性产品上都买最贵的(用得久、效率高),其他用品都买最便宜的(不顺手就直接扔掉,不心疼),就可以非常快地做出选择。当然,并不必拘泥于“要么最贵要么最便宜”的思路。提前花一点时间选定一个决定性因素,以后照做便是。比如,只买固定品牌的,只买颜值高的,只买以前买过的,只买名人推荐的……如果哪天情况有变,觉得这个决定性因素不好用了,比如经济已经足够宽裕不必考虑价格了,那就再换一个因素来做选择就好。做选择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选定离“心”,只反思不纠结,绝不为已经发生的选择后悔——潇洒的人看起来更帅气噢!

    除了买东西,这个方法论还可以运用到择偶上。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一定得有筛选条件吧!很多普通人在择偶条件上的思路却是,长得不能太难看吧,薪水不能太少吧,学历也不能太低,个头不能低于1米X,还有一点存款……看起来都是非常宽松、非常合理的条件吧,可是这么多宽松的条件组合起来(概率一一相乘),那最后合格的人选一定是超级有限的(少于人群中1%)。罗列择偶标准组合就像是相亲广场上寻找候选人一样,最后还是沦为一个比较pros/cons的过程。所以这样坚持组合式筛选条件的人就容易最后被剩下……

    那现在如果让你选出一个(只有一个)绝对不可缺少的择偶标准,那会是什么呢?不需要告诉别人,想明白之后自己就可以默默开始寻找符合这个决定性因素的人了!

    比如,对于我来说,以后的人生伴侣最不可缺的品质是,一定要爱家爱小孩儿。其他的优点,外貌身高收入学历等等,在我能匹配的范围内自然越多越好,但并不是没有其中哪一样就绝对不行。因为我自己看重家庭,特别喜欢小孩儿,所以无法接受一个会在加班/出差与家庭时光之间永远选择前者的男人。

    上面写了两个分别来自第三、第一象限的做选择例子,都是抛弃了pros/cons列表、用决定性因素来当方法论的应用场景。但两者在应用细节上有些不同。或许你已经发现了:在不重要的选择上,变换决定性因素是可能的;但在重要的选择上,不太可能时不时地换个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那些不重要的选择常常受你实际情况的变动而变化,比如个人经济情况就是很好的限制条件举例;而面对重要的人生选项,决定你的决定性因素的,则是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在人一生中也许会有变化,但一段时期内一般相对稳定。

    也常看有人主张道,“不是要做出最好的选择,而是要把自己的选择变成最好的那个”。我认为这种想法也不太可取,有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之嫌。如果只是凭冲动或直觉选了一个不怎么样的选项,那就一定得事后强行给自己搜刮行为依据吗?选择本身当然存在优劣之分,尤其是在人生大事上,选择往往要比选择后的努力更重要。发觉自己做错了一个选择后,一个成熟的人就应该:能回头就马上回头,不能改变就积极吸取教训、默默承担后果。成年人就该为自己的选择负全部责任,不是吗?

    意犹未尽的小结……

    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你的无数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走向。本质上,还是价值观在暗地里指引着你做出了那个选择。

    所以,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更重要,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

    谢谢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选择困难症说再见,你也可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uaattx.html